词条 | 东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夷分类:【地域文化】 我国东部地区古代民族的统称,又称“夷”。夏商周时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和淮河中下游一带。传说创造八卦的太昊氏,发明历法的少昊氏,创立刑法的皋陶等都是夷族中的著名人物。商时的蒲姑(今博兴)、奄(今曲阜)、莱(今龙口市)等,都是东夷族建立的最早政权。周朝在其创立不久,即多次东征,先后灭奄、蒲姑等,并建立齐、鲁诸侯政权,进行镇抚。从此夷族势力渐衰。春秋时有“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来分别被齐、鲁等国吞并,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东部各族的泛称。亦称“夷”,《礼制?王制》:“东方曰夷”。“夷”字从大从弓,系猎人形象。分布于东北至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传说,舜出东夷,殷商的远祖也属东夷。夏、商、周时代,又称“九夷”。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传》,九夷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但其具体方位无考。当包括东北诸夷,如孤竹、屠何、俞人、周头、青丘、高夷等。往南还有莱夷、?夷,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淮夷、徐夷,分布于淮河中下游;岛夷,则分布于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战国以后,随着秦汉的统一,汉族的形成和扩大,“东夷”的内涵有了变化,《后汉书》、《三国志》等的《东夷传》,即列举夫余、挹娄、高句丽、沃沮、秽、韩、倭等为东夷。有的注疏家还称东北诸族为 “东北夷”。 古代夏族及后来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夷”原是夏商周时期对周边各民族的泛称,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因有是称。 《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 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许慎《说文解字》也说, “夷为东方之人也”。实际上,这一划分并非十分严格, 《孟子?梁惠王下》有“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后汉书》中有《西南夷传》, 《宋史》也有《西南诸夷传》,即至宋代,仍把西南方诸民族称为“夷”。它所包括的具体族国、因时间和朝代不同,指称的对象皆有变化。先秦时期,指居住今山东半岛和淮河中下游的莱夷、徐夷、淮夷等(有说徐夷、淮夷不属东夷,徐夷为诸夏之一)。因《礼记?明堂位》、《尔雅?释地》,言夏商周时期东方有“九夷”,后世史书往往以我国东北方或东方沿海的九种民族(或部落)来足“九夷”之数, 《后汉书?东夷传?序》列举的古“九夷”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秦汉以后的东夷,是指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以及今日本国等地的族国,如《后汉书》、《三国志》、《南史》、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东夷传》中列举的族国号不尽相同,但皆不出下列族国:夫余、挹娄、?砣、渤海、高句骊(高丽)、沃沮、 、三韩、新罗、百济、倭(日本)、流鬼(在今堪察加半岛,一说为阿拉斯加半岛)等。《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等《四裔考》中所举“东夷”,大体与上述相同。先秦的东夷, 与华夏族(汉族)融合,《孟子?离娄下》有舜为“东夷之人也”;秦汉以后的东夷,变化复杂,参见有关条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