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来顺饭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来顺饭庄分类:【传统文化】 东来顺饭庄以经营清真名菜涮羊肉闻名遐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丁德山乘北京东安市场兴起之机,租摊位经营豆汁、扒糕等风味小吃,数年下来稍有积累,在友人帮助下盖起几间瓦房,1914年正式挂牌“东来顺羊肉馆”,主营涮羊肉及清真菜肴。10年之后已成为京城有名气的大饭庄。 东来顺涮羊肉是中华烹饪艺术的瑰宝。那洁白如雪的台布、晶莹闪亮的铜锅、红黄青绿的佐料,衬托在青花瓷盘精薄如纸的肉片间,宛如一幅美妙绝伦的艺术杰作,未品尝人已醉,许多外国友人纷纷拍照留念,日本电视台《美味世界》节目专门介绍了东来顺饭庄。 肉美、工细、料精、火旺、经营有方是东来顺饭庄的基本特色。店主丁德山精明干练,颇有心计,在尔虞我诈的旧社会,从一小小摊位办起大饭庄并非易事。为了取得地盘他善交朋友,贿通官府;为了缓解资金他以麻袋装黄土充粮食,以红纸包土块充银元,诱取赊账;为了发展涮羊肉业务,他办农牧工商联合体,自办牧场,选优质羊种,租佃农饲养,自种蔬菜,自办作坊,加工佐料,自制铜铁炊具,有余的粮食、酱菜、器皿自行销售;为了切好精薄如纸的肉片,他不惜重金请刀工精湛厨师,传艺带徒;为了适应涮羊肉的季节特点,他在淡季的夏天经营各种风味食品,使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为了多赚钱,他把涮羊肉用剩的肉料、佐料制成简单食品,分量充足,经济实惠,吸引大批一般劳动者,有些成为东来顺的长期主顾,大、中学生甚而“包月”用餐;为了招揽生意,他经常独出心裁,或在门前摆开肉案当众切肉片,或架起大锅当众用手从开水锅里捞面条等等吸引顾客,使生意越做越红火。 解放后,东来顺饭庄又有了长足发展,店堂翻新,营业扩大,机械切肉,品种增多,科学管理,环境幽雅,成为国家接待宾客的重点饭店之一。 北京著名清真饭店,原址在东城区王府井金鱼胡同。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建者为河北沧州回民丁德山。初为一小吃摊,出售豆汁、切糕、贴饼、粥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取名为“东来顺粥棚”。1914年始,经营涮羊肉和炒菜,正式挂起了“东来顺羊肉馆”的招牌。1924年建成二层楼房,可同时接待100人就餐,生意兴隆。其涮羊肉选料严,刀工精细,作料讲究,成为京城一绝,有“涮肉何处嫩,清真东来顺”的美誉。1927年扩大营业面积,成为同时可容500人就餐的大餐馆。1932年,兼并京城七大酱菜园之一的“天义成”,改号为“天义顺”,经营酱菜业务。1940年前后,在朝阳门内开设“永顺昌”酱园,还开设公寓、车店等,逐渐成为一综合企业,其中以涮羊肉最出名,最具特色。1942年丁家三兄弟分财产,各立门户,丁德山分得“东来顺”,由其子丁福亭掌管、经营,学徒马祥宇协理。1955年公私合营,1955、1969年两次扩大营业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至改革开放, 已发展成为除经营涮羊肉外,还经营200多品种清真风味菜肴的一级餐馆,为市旅游定点餐馆。1987年加入北京东安集团。现因市统一规划工程而迁出,原分店仍在王府井大街, 还分别在正阳门、广安门外、沙子口、北京站前、西直门外以及北四环东路等地开设多家“东来顺饭庄”, 大多由穆斯林职工任经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