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林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林寺分类:【传统文化】 在庐山西山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名僧慧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莲社(亦称白莲社)。东林寺在唐时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来寺,后和该寺和尚智恩同渡日本传经讲学,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寺前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桥。相传慧远专心修行,影不出户,送客不过虎溪桥。当时常与诗人陶渊明,山南道士陆修静谈儒论道。一次,他送陶、陆出山门,边谈边走,不觉过了桥,“神虎”吼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这文苑佳话,称为“虎溪三笑”,流传至今。过虎溪桥向北百多米,是第二道山门,朱红门墙上有“秀挹庐峰”四字,寺东罗汉松传为慧远手植。古松苍劲挺拔,碧绿繁茂如盖。古松旁为护法殿,有金面金身的弥勒像和韦驮像。正殿神运宝殿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等塑像,左、右两殿是十人高贤堂、三笑堂,殿后有聪明泉,石龙泉,白莲池,清文物碑刻。历代文人慕名而来者甚众,李白、白居易、柳公权、陆游、王守仁等均曾在此题诗,留有碑刻。 位于庐山西北麓。东晋高僧慧远于太元六年(381)创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慧远在此结社讲经达三十年之久,是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隋唐极盛时有建筑310余间,称“万僧之居”。南宋陆游《游东林记》:“寺极大,连日游历,犹不能遍。”曾被西域佛教界视为“东向稽首,献心庐岳”的圣地。唐代高僧鉴真亦曾至此,并将东林教义传入日本,后创东林教,尊东林寺为祖庭,尊慧远为始祖。寺内主要建筑有神运殿、三笑堂、念佛堂、文殊阁等。神运宝殿内,供有雕刻精美的释迦牟尼、文殊等金身塑像。传说慧远建此殿时缺少木材,当夜平地冒出水池,木材涌出,取之不尽,故曰“神运”。殿后有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真迹残碑和颜真卿题记两则。寺前有虎溪桥,相传慧远送客从不过此桥。一日,送陶渊明、陆修静,谈笑间,不觉过桥,虎即大吼,三人相视大笑而别,谓之“虎溪三笑”。李白《别东林寺僧》有“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的诗句。范成大亦有诗言其事,并嘱长老法才建“过溪亭”。古画《三笑图》(已佚)本此,苏轼有《三笑图赞》。寺内之三笑堂亦缘此而建。寺中还有聪明泉、卓锡泉、石龙泉等。 庐山,向为佛道兴盛之区。清代郎廷极《秀峰寺记》云:“东南名胜首匡庐,江湖之会,屹然为豫章巨镇。崇岩邃壑,蜿蜒五百余里,其中道释之宫棋布星列,佛庐尤盛。”其中东林寺为佛寺规模尤大,历史尤为悠久者。 东林寺在庐山西北,北香炉峰下。峰自北而西,环合回抱。清查慎行《庐山游记》云:“寺当庐山麓,香炉、经台、天池诸山,翠屏千仞,壁立其南,分一支自东而北而西,环绕寺址。”开山者东晋高僧慧远(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少往太行山师从名僧道安。兴宁三年(365年),北方战乱,慧远与其弟慧持随道安至襄阳。道安另一弟子慧永先与慧远约定前往罗浮山,慧远路过庐山,江州刺史陶范为其在香炉峰下建造西林寺。慧远来访,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即在西林寺旁筑龙泉精舍。刺史桓伊见其地湫隘,为他另建东林寺。于是在此弘扬佛法,创净土宗。何谓净土,乃超脱生死报应,免轮回之苦,死后转生西方净土,长生极乐世界之谓也。慧远在此潜心修持,研究学术,尝集刘遗民、宗炳等十八贤结白莲社。他足不出山,迹不入俗,而名声远播。 寺中有神运殿,据张天觉云:“法师徘徊登览,溪流散漫,无足庐者。一夕,雷雨晦冥,山水暴至,向之中流,化为平陵,花木罗列其上。九江太守桓伊闻而神之,为之建寺。”(《庐山志》)一说:“神运殿本龙潭,一夕,鬼神塞之,且运良材以作此殿。”(据陆游《游东林记》)寺旁有聪明泉,相传荆益等州都督殷仲堪来访远公,相与在松下谈《易》,其下泉涌,故此泉号聪明泉。又附近有卓锡泉,周景式《庐山记》云:“诸道人行十地,息此而渴,慧远遂以杖卓地,泉出。 寺前有虎溪,传说慧远尝送别陶渊明、陆修静过此而虎吼,三人相对大笑而别。故李白有《别东林寺僧》诗云: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频过虎溪。 据《庐阜杂记》云:“远法师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弟子性嗜酒,法师许饮,即往矣。’远公许之,遂造焉。因勉以入社,渊明攒眉而去。”《三藏记》云:“谢灵运恃才傲物,见远公肃然心服。”《高贤传》云:“灵运求入社,远以其心杂未许。”三人不同态度,传为千古佳话。释贯休《题十八贤影堂》诗云: 白藕池边旧影堂,刘雷风骨尽龙章。 共轻天子诸侯贵,惟受吾师一点长。 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入无方。 何人到此思高躅,风点苔痕过短墙。 黄庭坚诗云:“白藕种出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律定知难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东林寺》)意亦精深。 东晋末年,桓玄夺取政权后,指斥沙门不敬王者,下令沙汰僧人,慧远据理力争,作《沙门不敬王者论》。桓玄乃宽待庐山,言:“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一时庐山成为南方唯一存留的佛家圣地,远近来从者众,佛家文化在江南大传播,与慧远护持之功是不可分的。 此寺至唐宋时仍很兴盛,日渐成为诗人墨客过往之地。李颀有《题?踏公山池》诗云: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紧树林。 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 此外俗尘都不染,唯余玄度得相寻。 其地可以避俗尘,参禅悟,何其惬意也。白居易尝夜宿东林寺有诗云:“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陆游来游时记云:“登华严罗汉阁,阁与卢舍阁钟楼鼎峙,皆极天下之壮丽,虽闽浙名蓝所不能逮”(《游庐山东林记》)。又有诗云:“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曾经。”则可知陆游两度来游,此次乃是自湖北黄冈顺流而下至东林。寺中宁静和睦气象宛然若见。 在庐山西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莲社(亦称“白莲社”)。慧远周围聚集了一些学者、高僧,共同探讨西方佛教经典,创立净土宗派,产生很大影响。这时,庐山的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著名的寺院,如归宗寺、西林寺、天成寺、龙泉寺、化成寺等,都来庐山传布佛法。庐山成为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佛学研究和佛教活动的中心,同长安相呼应,在佛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个时期,也是庐山历史上佛学的鼎盛时期。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