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分类:【文化精萃】 也被称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是在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反抗和斗争的冲突中发展起来的, 而且也是在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成熟起来的。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哲学家都是他们认真研究并汲取灵感的对象,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弗洛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和思想都对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发生了直接的、重大的影响。作为一股独立思潮,它出现在苏共二十大之后。从苏共二十大到二十二大,在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同时,人道主义作为一个明确的口号被提出来,在苏联和东欧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苏共二十大召开的同一年,波兰爆发了要求政治自主权的十月运动,匈牙利出现了声势浩大的非斯大林运动,运动虽然失败,但它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思潮却酝酿成熟。从50年代中后期起到60年代,在东欧出现了东德布洛赫的乌托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南斯拉夫的实践派、波兰的哲学人文学派、捷克的存在人类学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等,受到官方马克思主义的压制。1968年布拉格之春与苏军入侵捷克,这些学派与官方斗争激烈。从60年代到70年代,极少数人因悲观失望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其余的人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现实,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于共同的政治制度和地域条件以及文化所面对的一些共同的问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以下共同的哲学见解: (1)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行政管理体制、国家和意识形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索,来揭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模式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如极权主义制度、官僚主义、民主和自由的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丧失、阶级斗争至上和意识形态的严密控制,等等,探索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既不同于旧有的社会主义模式、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充分体现在捷克的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带有人的面孔的社会主义的口号上。(2)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和人性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马克思在这部充满人道主义的代表作里,关于共产主义扬弃异化和私有制、实现人性复归的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的人道化指明了方向。但是,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异化,如官僚主义、意识形态专政和对个性的否定,等等。这不仅仅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而且自身也存在着使异化发展的土壤和种种可能性。 (3)认为人既不仅仅是理性动物,也不仅仅是制造工具的动物,更不是单纯的经济存在物;人的本质存在于全部的现实生活实践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把这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艺术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和艺术活动一样,是自由进行的,不是他人的意志所强加的,因而是一种非异化的劳动。通过主体情感的外化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弥补了个性解放和社会结构变革之间所缺乏的环节,为面临生态危机的工业化社会制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 (4)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之根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革命时期应该以阶级斗争理论为核心,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理论为核心,二者有不同的理论范式。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完成上述转换,才能健康发展下去。该理论抓住社会主义的弊端加以无限扩大,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他们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探索的精神,但他们的著作已经被社会主义的敌人所利用也是不争的事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