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汉分类:【传统文化】 与 “西汉”并称的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系汉高祖九世孙,在王莽篡政后,以 “恢复汉室” 自命,故将所拥有的天下号为 “汉”,因定都洛阳,洛阳在长安之东,后代史家遂称为 “东汉” 或 “后汉”。刘秀是性情中人,年轻时,在长安看见执金吾 (禁卫军总司令) 的排场,联想起家乡的姑娘,他就发誓: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他心想事成,好梦成真,得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美人阴丽华,并将她立为皇后。但这位多情善感的皇帝万没有想到,他出生入死建立的东汉王朝最终却亡在外戚和宦官手里。令人深思的是,唐朝也是亡在外戚和宦官手里。中国历来 “重男轻女”,更瞧不起宦官,但中国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汉唐王朝,据正史记载,恰恰都是栽在外戚和宦官的手里头。东汉的疆域大致与西汉相等,据 《后汉书?郡国志》,到东汉后期,人口达到四千九百一十五万,而据 《晋书?地理志》,为五千六百四十八万。 朝代名。西汉远支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针对当时严重的奴婢问题,先后6次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令,3次诏令禁止虐待奴婢; 又曾组织军屯、减轻赋役、兴修水利; 还下令裁并郡县,减省郡国10个、县邑道侯国400多个; 精简吏员,十置其一; 并在中央削弱三公的权力,加重尚书台的职权; 废除郡国都尉,取消地方军。以上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有效地保证了皇室对全国的统治,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光武帝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东汉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然而,东汉王朝是在南阳、颍川、河北等地的豪强地主官僚集团支持下建立的豪强地主政权 在这个政权保护之下,豪族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一方面兼并土地,造成自耕农破产,依附农增多,建立起地主田庄,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又通过察举和征辟,把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形成许多官僚集团。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斗争,外戚与宦官轮流干政以及 “党锢之争”都是这一斗争的表现。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相专权,造成政治极端黑暗和混乱。桓帝以后,宦官独揽朝纲,察举制度败坏,认人惟亲,贿赂公行,官场腐朽透顶,太学生和官僚集团联合,反对宦官专权。这场斗争以 “党人” 失败结束。党锢之祸以后,东汉政权趋于崩溃,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中平元年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后因割据势力增长,统一王朝逐渐走向瓦解。延康元年 (220) 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灭亡。东汉王朝共历12帝,196年。 东汉时期我国政区设置和部族分布有:司隶校尉部,豫、冀、兖、徐、 、荆、扬、益、凉、并、幽、交12州刺史部,西域都护府以及鲜卑、羌、夫余、挹娄等。 以公元140年为准,今河北主要属幽州、冀州刺史部,另有部分地区属并州刺史部和鲜卑族。 1.幽州刺史部 有五个郡的郡治在今河北:右北平郡、渔阳郡、广阳郡、上谷郡、涿郡。 2.冀州刺史部 有八个郡的群治在今河北:勃海郡、河间国、中山国、常山国、安平国、巨鹿郡、赵国、魏郡。 以上13郡中,渔阳、上谷、涿、河间、中山、赵、魏的郡名、郡治与西汉同;右北平郡郡治由平刚迁至土垠(今丰润东);广阳国改名广阳郡;勃海郡原属幽州,现归冀州,郡治由浮阳迁至南皮(今南皮北);常山郡改为常山国;信都国改为安平国;巨鹿郡治由巨鹿迁至?陶(今宁晋西);西汉时的真定国合并到常山国,广平国合并到巨鹿郡。东汉政区基本上沿袭西汉。以上十三郡户一百零一万八千七百八十七,六百六十二万六千三百六十四口。 ① 另外,今河北地区的秦皇岛市、昌黎、乐亭、卢龙、滦县、迁安、青龙属辽西郡(郡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故城、清河属清河国(驻所甘陵,今山东临清东);涉县以北属并州上党郡(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尚义、承德、张北一带以北属鲜卑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