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胡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因居住于称作胡的匈奴东边,故名,春秋战国时期,多次侵扰燕、赵等国。后被燕将秦开所破,退千余里,迁至今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燕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并筑从造阳至襄平的长城以防东胡。前273年,被赵击败。秦末,恃强向匈奴索取名马、阏氏、土地,后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其中一部分退居乌桓山,是为乌桓。又有一部分退居鲜卑山,是为鲜卑。二者皆被匈奴役属。为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后逐渐有农业,手工业。 中国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故名。春秋战国时期,分布于燕国以北,盛时势力达到燕国东北及赵国的东边。屡扰燕、赵边地,迫燕以大将为人质。后为燕将秦开所破,退千余里,迁于今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燕筑长城、置五郡以拒之。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前273)复为赵国所败,失原所占代(今河北蔚县一带)地。秦末,势力渐盛,东胡王强索匈奴名马、 * 阏氏、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 的一支称乌桓;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的一支称鲜卑。原以游牧狩猎为业,居无常处,后在接近汉族的地区产生农业、手工业。 东北古族名。包括语言、习俗相近的众多部落或部落集团。分布于东北西部地区,西邻匈奴,东接诸夷,南有山戎。因位于胡人(匈奴)之东而得名。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兼营狩猎,是个居无定处的游牧民族。周初归服,曾向周室进贡方物黄罴。春秋时,随着山戎的衰落,逐渐南下,成为燕国北边的最大势力。在其经济生活中,农业和手工业也有了发展,阶级分化愈益明显。战国时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联盟首领称“东胡王”,诸如后来的乌桓和鲜卑,都是这个部落联盟的一支。此时,其势力强盛,不断南下侵燕。燕昭王在位时,遭到燕将秦开的大举反击,被迫退却到今西喇木伦河流域,而燕筑长城“以拒胡”。秦汉之际,其势力仍较强大,曾向匈奴冒顿单于索取名马、阏氏和“瓯脱外弃地”,冒顿大怒,率部袭破之,虏其民人及畜产。从此,该部落联盟瓦解。后来的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皆与这个族系有渊源关系。 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故名。春秋战国时,分布于燕国以北,盛时达燕国东北及赵国以东。由族属相同之各部组成部落联盟,乌桓、鲜卑即其组成部分之一。屡扰燕赵边地,迫燕以大将秦开为人质,掠赵代郡人众。后为秦开所破。退千余里,迁于今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燕于造阳至襄平筑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御之。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前273),复为赵国所败,失原所占代地,孝成王元年(前265),再为赵将李牧所破。秦末汉初,东胡王恃强向匈奴索取名马、阏氏(匈奴单于后妃)、瓯脱(匈奴与东胡间之缓冲地带),为匈奴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在位)所灭,余众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一说是时始因以为号,分称乌桓、鲜卑。臣服匈奴, 岁贡牛、马、羊、皮张。原以游牧、狩猎为业,追逐水草,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食肉酪,衣毛毳,后在接近汉地处产生农业、手工业,能制造牧猎所需之工具、兵器、马具等,会酿白酒。有明显阶级分化,战争中常掳掠人口为奴。为匈奴灭之后,源出东胡的乌桓、鲜卑和其分衍而出之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秃发部、乞伏部以及柔然、契丹等,都曾先后在中国北方兴起,建立割据一方的政权。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