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西教会大分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西教会大分裂分类:【文化精萃】 基督教经过长期纷争,西派和东派教会于1054年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事件。基督教形成初期,教会就已分成东西两派。西部罗马教会力图居普世教会之首,遭东部君士坦丁教会反对,之后为争夺教会最高权力展开长期的斗争。8世纪,教皇国成立后,东西两派教会愈加疏远。858年拜占庭皇帝任命佛提乌Photius810―约895为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罗马教皇不予承认并开除佛提乌教籍。佛提乌也认为自己权位不在罗马教皇之下,也在867年开除尼古拉一世教籍。双方破裂正式开始。教义上的争执也是导致分裂的原因之一。6世纪,西班牙归顺天主教,西班牙教会首先将《尼西亚信经》圣灵“从父出来”一句,未经东部教会同意,改作“从父和子出来”。为此,东派教会认为这违背了共同遵守的信条,双方为此长期争论不休,即所谓“和子句纠纷”。后一度达成和解。1014年,罗马教皇又将“和子”词引入《尼西亚信经》,争端再起。同时又发生南部意大利教会的归属问题的争执,分裂迫在眉捷。1050年,罗马教皇通谕号召废止已渗入意大利南部拉丁教会的希腊礼仪,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针锋相对。双方互不妥协,彼此指控,矛盾激化。1054年,教皇派出以枢机主教洪贝尔为首的使团去君士坦丁堡,在圣索非亚大教堂放下对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的绝罚令。色路拉里乌也召开会议,宣布革除罗马教皇及其使节的教籍。东西教会正式分裂。自此,东部教会自称正教。以后,双方近1000年,断绝一切来往,彼此互相攻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