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两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两一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一”,指矛盾统一体或对立面的合一、统一;“两”,指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亦指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有时也指统一物的可分性。中国古代哲学对“两一”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实际是对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探讨。较早使用两一范畴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太史史墨,他说:“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体有左右,各有妃(配)耦”,“皆有贰也”(《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个相对立的方面,触及到矛盾对立的普遍性问题。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试图用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解释万物的生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周易?系辞上》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分而为二以象两”,用统一体“太极”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以及对立方面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世界生成变化的根源。最早明确提出“一分为二”命题的,是隋朝的杨上善,其编注的《黄帝内经?太素?知嫘石》中说:“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把世界的原初状态看作统一体,天地是统一体所分出的两个对立方面。宋代以后,对两一关系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张载明确提出“一物两体”、“无有两则无一”的命题,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参两》)。认为对立和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这是一种较深刻的认识。王安石则提出:“五行之为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认为每个对立方面自身又包含有对立方面,对矛盾对立的特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二程提出:“万物莫不有对”,强调对立的普遍性。朱熹则进一步强调每个对立方面都是可以再分为二的。他说:“一生两”,即每一事物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不仅如此,“每个便生两个。就一个阳上,又生一个阳一个阴。就一个阴上,又生一个阴一个阳”(《朱子语类》卷六十五)。明确认为“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朱子语类》卷六十七)。明清之际的方以智、王夫之提出“合二为一”和“分一为二”的学说。方以智说:“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一不可言,而因二以济,二即一,一即二也”(《东西均?三征》)。王夫之在总结“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关系时,提出:“故合二以一者,即分一为二之所固有矣”,认为一与两“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两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在论说对立统一关系时,仍常常使用“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命题。

宋代理学用语。两,指统一物中包含着对立的两部分。一,用以指事物的统一性。这一概念的萌芽可追溯到《周易》、《老子》,但首次将其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则是北宋张载。他说:“一物两体者,气也”(《正蒙?参两》)。认为气是统一的物质实体,但包含着对立的两部分,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密不可分,“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太和》)。正是事物内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性,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南宋朱熹也认为“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朱子语类》卷九八)。蔡沈在《洪范皇极?内篇》中也认为“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