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两晋教育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两晋教育制度分类:【传统文化】 西晋、东晋(包括十六国)教育机构体系及其有关教育的法规。两晋学校主要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又可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晋代对学校较三国时更为重视。晋沿袭魏制。西晋曾扩充太学,增加学额,增设国子学。《文献通考》:“晋武帝初,太学生三千人,泰始八年(272年)有司奏太学生七千人,才任四品,听留。诏曰:已试经者留之。大臣子弟堪受教育令入学,其余遣还郡国。”设博士19人,限六品以下官员子弟入学,由太常统理。太学生按其程度和性质,有弟子、门人、寄学、陪住;还有散生,系西凉四郡和西域学生。西晋最具代表性而始见于学制史上的是“国子学”,即专为贵胄子弟设立的高等学府,后世的国子监实源于此。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选师甚严,其资格,“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晋书?职官志》)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许入国子学。此后两学始终有高低之分。“天子去太学入国子以行礼也,太子去国学入太学以齿让也,太学之与国子学,斯时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南齐书?礼志》)晋制,太学是一般贵族与平民子弟学校,国子学是贵胄子弟学校。国子学的出现,使自汉以来单轨制的太学,至此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后经八王之乱,赵王伦僭即帝位,太学16岁以上皆署吏,学业已渐衰替。至国子监中骑陷京洛,太学与国子学同时被焚毁,化为灰烬。东晋偏安江左,学校荒废,似有实无,教育出现停顿状态。但此时仍然是太学、国子学并存,兼有私学。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在建康设太学,后二年置博士员5人,次年,皇太子拜奠太学。国子学则名存实亡。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才重建,设国子助教10人,国子生员约百人,以中堂权充国学校舍。太学与国子学虽并置,教育远逊西晋。两晋地方官学更无定制,多由地方长官自行创办。如张轨镇凉州“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晋书?张轨制》)但两晋地方官学终无建树。十六国中以后赵官学教育具有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公元313年,石勒称王,即立太学一所,设宣元、宣教、崇儒、崇训等19所小学。太学与小学各置五经博士,选将佐子弟300人入太学读书。还提倡地方官学,下令各郡立学官,各郡置博士、祭酒各1人,学生150人。后赵推行分科教学法。在中央设经学、律学、史学等不同专科,分派官员为各科祭酒,祭酒为主教人员。另立兵勋,教国子学习击戟战射。此外重视考试,皇帝亲临太学、小学考诸生经义,按成绩高低给予不同赏赐。后秦官学设置也很有特点,设太学,亦设国子学,还设有研究院性质的逍遥院,属研究佛经的专门机构。“兴立律学于长安,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之郡县,论决刑狱。”(《晋书?姚兴传》)此为律学之始。十六国教育内容,基本上以儒学为主,兼有佛学、书学、律学等,而无玄学。两晋官学则经学、玄学、佛学皆有,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这也是私学的主要特点。两晋私学从未因动乱而中断,管理也较官学严格周密。按文化程度可分为蒙学与深造两级私学。私学家多为造诣很深的学者,聚徒讲学,生徒常达几百甚至数千。西晋范蔚“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食衣。”(《晋书?范平传》)颇似后世的书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