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两汉时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两汉时期分类:【中国民俗】 秦亡后,汉朝一方面注重开拓疆域;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各民族的统一,随之,甘肃也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据吴月编著《甘肃风物志》等其他书籍考载,西汉初年,河西走廊一直是由匈奴占据,战事频繁,成为汉朝心腹大患。为此,汉武帝极力主张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先后派卫青、霍去病三次西征,收复了大片失地,使河西走廊归属汉王朝版图,并在河西先后设置了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和敦煌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四郡”。 河西四郡的设立,不但使匈奴归顺于汉,而且打通了氐汉通西域的道路。从此,河西走廊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汉武帝一方面在边地开设屯田,招募移民垦殖,将内地先进工具、技术、文化介绍到边地;另一方面,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东西方通道,与西域各国进行经济贸易活动。汉王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由最高长官总护天山南北两道,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这样,河西走廊便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而雄踞两关(阳关、玉门关)的敦煌成为中西商贸与文化交流的门户。于是一度出现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及“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热闹景象。尽管当时中原战乱不断,但河西一带却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到汉明帝时,中西交通受到南北匈奴的破坏,班超为中西交通的顺畅在西域奋斗了整整三十年。他死后,交通再度受阻,他的儿子班勇承父遗志,为保卫河西立下不朽战功。至桓帝,内乱外患并生,中西交通再度中断。 ① 汉代文景尚无为,尊黄老之术,倡黄老之治。陇右之民亦乐道之,凡事皆论顺其自然。至武帝实施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风虽未大化,然崇孔教已蔚然成风。无论是黄老之学,还是孔孟之道,在汉代经董仲舒之手,它们一个个成为中华本土宗教的主流。这时,产生于上古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诸神不但被吸收到儒教与道教之中,而且出于二教之需要,又创造了一系列人文神加于先前的众神行列。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中,陇右民间风俗中对上古风俗进行了改造与重组。一方面对先民们创造的自然神被进一步超自然化,赋予更浓厚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断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行业神,形成了中国的神谱系列。如天神系列、地神系列、冥府系列都呈较为完整的体系。与此同时,对先民们纯朴的自然崇拜观、图腾崇拜观、鬼魂崇拜观、祖先崇拜观、生殖崇拜观进行迷信化和神秘化。除此,先秦时期形成的衣、食、住、行及婚、丧等风俗在汉代大变。据《汉书》记载,布衣游侠之风依然昌炽,奢侈之风尤盛。早婚、晚婚、买卖婚等并行不悖,特别出现了“嫁娶不论行辈,且不讳私夫”以及“野合”的怪诞;丧祭讲究排场,奢侈之风尤甚;服饰论等级,胡服汉服五花八门;饮食虽单调,然胡汉全席偶有之,故“常严酒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