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严复的教育富国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严复的教育富国论分类:【传统文化】 严复(1853―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甲午战争以后,北洋军水师覆灭,“洋务”成为泡影。这时的严复看到清廷的腐败,和维新派一起,用论辩、翻译、办教育、搞宣传等形式传播变法理论。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严复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四篇论文,抨击封建统治,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这些文章中,他反对顽固保守,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并且还批评了程朱的“理居气先”、陆王的“良知良能”等理论。与此同时,严复为了给变法提供理论根据,还翻译介绍了西方的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著作。受到后人盛誉的《天演论》、《法意》、《社会通诠》、《穆勒名学》等有名的八本译著,就是这一时期的译作。1879年,严复在天津办《国闻报》、《国闻汇报》,介绍中外大事。严复的这些工作,影响和教育了中国好几代先进的知识分子,特别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势力斗争的重要代表和“先进的中国人”。 在教育思想上,严复批判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为西学和中学、新学和旧学是根本对立的。为此,他主张弃旧学、倡新学、废八股、兴学校,重视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出:“国之所患,在于无学”。严复认为,国家富强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民众,使其自治。他根据斯宾塞《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的思想,提出了“睿智慧、练体力、厉德行”的教育纲领,把“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作为变法改革的根本。在教材教法建设上,严复也主张进行改革,提倡兼收并蓄。在他看来,中国的学校应该首先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社会学知识,掌握语言工具(包括语法、逻辑、文学和写作四方面)并学会翻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著名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和外语教学中影响很大。1906年,严复在《中外日报》上发表了《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定审》的意见,强调了小学教科书的重要作用,呼吁“最浅之教科书法,必得最深其学者为之”,要在一、二十年内使“中小学之教科书庶已完备”。尤为可贵的是,严复认为理论教学应该与考察和实践结合起来。他说:“诚知学问之事,非亲历境者,虽喻之而不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