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丧葬习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丧葬习俗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中国丧葬,含民族文化之精华,也纳历史社会之糟粕。通过丧葬习俗,能看到各民族历史的演变,古今社会的异同,传统文化的优劣。以汉族为例,丧葬习俗,是灵魂观念的产物,中国灵魂观念的主体趋势,是灵魂永存,人死而灵魂不灭,仍能祸福儿、孙、孙之孙。丧葬习俗,也是“阴间”观念的产物,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大多体现在为死者在“阴间”诸事顺利,灵魂安息的种种努力上。由此,产生了中国丧葬习俗的主要特征:厚葬、隆祭、久祀。综观中国各族丧葬习俗,考察其发生与发展,大体都受着四个条件的制约:自然条件、科技生产水平、社会形态、精神文化发展水平。但无论如何,丧葬礼作为人生四大礼仪之一,受到中国各民族的高度重视。中国的丧葬礼俗以汉族为代表,自周代“整顿”以来,历代均有改革,但其基本观念和礼仪,却始终未曾动摇。旧时的葬仪程序,一般为:①徙铺,②招魂,③吊丧,④殡仪,⑤送葬。但葬仪只是丧葬习俗的一部分。中国丧葬习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大体都可分三段:第一段为葬前礼仪,包括徙铺、招魂、发丧、洗尸、易服、入殓、停殡等,有些人在生前便开始修建墓地、准备棺椁,也可视为此段;第二段为埋葬礼仪,埋葬死者,一般都有一整套礼仪;第三段为服丧、扫墓、祭祀礼仪。中国各族由于环境、科技、生产、文化等差别甚大,丧葬习俗发展不一。以汉族来说,商周时期便已转俗为礼,为法。先秦时期形成的“五服”制度,竟成了以后历代法典“准五服以治罪”的依据。丧葬由俗而礼而法,其影响社会的深度、广度,为世界文化所罕见。

丧礼,民间俗称送终、办丧事。它是人生仪礼中最后一项仪礼。云贵各民族都有一套自己的丧葬仪礼,丰富多样,因此很难把它们归在一种模式里。然而从总体来看,云贵高原自然、经济、文化方面的诸多共性,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毗邻杂居,决定了人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类同、心态上的相似。比如在宗教意识方面,多数民族都延续了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崇拜。在对死亡的看法上,由于原始宗教观念的残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死亡被认为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肉体虽亡,但灵魂不死,而且这种灵魂有自己的处所,并能转世。这样,人的死亡往往被涂上神秘的色彩,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千奇百怪的慰问死者灵魂的风俗。诸如送魂指路、歌舞哀悼、抛蛋选地等。这些习俗在云贵民族中具有某种普遍性,带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点。

1.“送魂”仪式

“送魂”仪式是滇黔许多民族尤其是有过迁徙历史的民族都有的一项丧葬仪式。彝族请毕摩送魂指路,普米族的“给羊子”仪式,白族的牛祭猪祭,傈僳族的玛甲玛仪式,布依族请魔公唱“开路书”等,都是送魂仪式在不同民族中的具体表现。

普米族的“给羊子”的葬仪

普米族的葬礼十分隆重,按地区不同,有土葬也有火葬。葬仪中要举行具有引魂含意的“给羊子”的仪式。仪式开始时,死者家属将羊牵来,先在羊的耳朵上撒一些糌粑和酒。假如这时那只羊摇晃着脑袋,就是表示死者高兴,家人会得到吉利。于是家人都要跪下来向这只羊磕头致谢,并让羊喝一点酒。然后请巫师将羊宰杀,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祭奠。由巫师为死者念一段引路经后再行火化。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普米族中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普米人派了白楚之和若咪之两兄弟到西天取经,他们历尽艰辛取到了经。回来的路上,露宿在一个大山谷,弟弟睡在裂开的竹子里,哥哥就睡在地上,结果哥哥被害虫咬死了。弟弟只好掩埋了哥哥的尸骨,继续赶路。可是走了半天,又转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弟弟想一定是哥哥要随他一起回老家。就挖出哥哥尸骨,一头挑着行李、经书,一头挑着哥哥尸骨上路了。他走了很久,路上一个放羊的老人见他挑着沉重的担子赶路很辛苦,就给了他一只羊用来驮尸骨。靠这只羊,他终于把哥哥的骨头驮回到家乡。从此普米族办丧事有了给羊子的仪式,请羊子把死者的灵魂送回到祖先的故乡。

傈僳族的“玛甲玛”仪式

居住于云南碧江的傈僳族实行棺木土葬。人死后要向亲友邻里报丧。届时全寨人要停止生产活动,携带酒肉到死者家中吊丧,为死者唱歌、跳舞数日。出殡前要举行“玛甲玛”仪式,由巫师一边背诵祷文,一边将三只箭射向门外,意思是为死者开路。随后要举行献祭鸡、猪仪式。杀猪时由一人手持长刀,一刀将猪头砍下,巫师同时要背诵祷文。杀完猪,由两人各持一把带猪血的刀,大声喊叫,围着停放尸体的房子绕三圈。据说这样就能驱散专吃死者灵魂的毒虫“马牙”,使死者灵魂顺利回到祖先的住地。埋葬死者时,还要把生前所用生活用具挂在墓旁,男子为砍刀、弓弩、酒具,女子为织麻工具,煮饭用具等。目的是让其在阴间世界也能正常生活,这些反映了傈僳人的灵魂观念。

布依族请魔公唱“开路书”

在布依族丧礼中,也有开路引魂的内容。出殡前一天,从半夜12点开始,由请来的魔公来为死者开路。魔公有本“开路书”,从这时一直唱到天亮出殡,先唱死者的生平事迹,再一程一程送死者上路,每送一程,魔公便说一句“你快走了”之语,一直把死者送回祖先迁来的地方,再送上天去。等魔公念唱完毕,丧家便发出出殡的号令。

2.跳丧舞的活动

云贵高原的人们一向擅用歌舞表达其喜怒哀乐的情感,甚至在丧仪中也不例外。有不少民族在丧仪中都要唱起哀歌,跳起丧舞,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

仡佬族丧葬跳“踩堂舞”

贵州北部的仡佬族人在办丧时保留着跳“踩堂舞”的古老遗风。当有人辞世后,死者停于堂屋中,来吊丧的男女在芦笙和鼓乐伴奏下,跳起踩堂舞,舞者以三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歌词多为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和祝福早升天堂一类的吉语。据说这个习俗最早是在祭奠一位仡佬祖先时形成的。这位老者离世后,全家人守在坟边哀哀哭泣,哭哑了嗓子,只好用吹芦笙、打钱杆来代替哭泣,后来又怕蚂蚁损坏老人坟墓,就边吹芦笙边打钱杆边用脚踩蚂蚁,这样一代传一代,便成了仡佬人的丧葬舞蹈踩堂舞。人们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死者安葬后,一般不立墓碑,只在墓旁种植树木表示怀念。

哈尼族的“莫搓搓”

哈尼族在为正常死亡的老人办丧时,要举行“莫搓搓”葬礼。“莫”为老,“搓”为跳,意思是为死去的老人跳唱。这种习俗相传久远,据乾隆《开化通志?风俗人种》卷九记载:哈尼族“祭用牛羊,挥扇环歌,附掌踏足”,正是其“莫搓搓”葬礼的形象描述。举行“莫搓搓”时,要杀鸡宰牛,请亲邻到丧家吃喝,唱送葬酒歌,晚上村里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房前屋后,吹拉弹唱,跳莫搓搓舞,死者的儿孙则蹲围在死者周围,伤心地唱挽歌。歌声抑扬顿挫,沉郁悲切,唱几句便配以一声“恩哼”,以此表示把动人的歌声打进死者的心坎。待到出殡时,锣鼓齐鸣,丧家亲友手扶棺木,护送出寨,村中男女又成双成对边摇扇子边吆喝着跳起莫搓搓舞。直至灵柩抬出寨门为止。

3.抛蛋选地的葬俗

云贵地区各民族在安葬死者的方式上多为土葬和火葬。有些民族如纳西族、哈尼族、白族等明清以前实行火葬,明清后受汉族影响也改为土葬。分布在云南的一些民族如傣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等在选择葬地方面还保留着“抛蛋选地”的古老习俗。在《恩乐县志》中曾记有傣族的这一习俗:“傣族葬,孝子先以生鸡蛋祷于灵,手持往山卜地,如死者不愿处,蛋落地遇木石不损。”今日西部傣族仍盛行此俗。下葬前,死者亲族持一鸡蛋或一瓷碗,在尸前祝告,求死者灵魂前往选择自己喜欢的葬地,祝毕,持蛋或碗到野外,投于地下,蛋或碗破于何处,就在破处掘土为茔。若掷下不破,就是死者不喜欢此地,须另择地再掷。景颇族的棺木用粗大树身挖空而成。墓地要在寨子附近旷野选择。择地时,以鸡蛋掷于地上,如鸡蛋打破,便认为是吉地。拉祜族抛蛋择地的观念则不同于傣族、景颇族,他们是沿路抛扔鸡蛋时,如抛出的鸡蛋落地不破,就认为这是死者喜欢的地方,在此挖坑掩埋。

人生仪礼最深刻地反映着在特定人文环境制约下人的心灵世界,反映着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因此,通过云贵各民族的人生仪礼,人们也许能够捕捉到曾处在人类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这些民族隐蔽于内的精神颤音,显露于外的人生风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