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书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书省分类:【传统文化】 ①官署名。曹操为魏王时,在其封地设秘书令。其子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中书令,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监为第一长官,令则次之,其公署称中书省。晋代一遵魏制。南朝梁、陈时中书省规模益备,总管国家政事,内设中书舍人5人,统领主事10人,书吏200人,分掌二十一局。隋文帝杨坚避其父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又改称内书省,乃中枢制令机关,与尚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内书令,次官内书侍郎;另设内书舍人、通事舍人等。唐代曾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称中书省,掌制令决策。设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等官。宋代以中书省与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宋神宗改革官制,中书省专司取旨出令,而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兼职或副宰相专职,与中书省本职不再相关。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之权。设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等官;下设左右司,分管各房。明代初仍袭元制,以中书省统六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08),废中书省,皇帝直接统管六部。②元代及明初行政区划名,其地区直隶中书省。 官署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枢机构,三省之一。两汉以后,随着尚书台地位的提高,尚书专权的现象开始出现。为改善这一状况,曹魏初年,魏文帝为了牵制日益发展的尚书令的权力,将原有的秘书监改为中书省,其首长称中书令,负责审理章奏,草拟诏旨,执掌机要,甚至有时皇帝密诏下州郡及边将,不再通过尚书省,直接由中书省发出。这样,原属于尚书省的出纳王命、敷奏万机之权,逐渐移向中书省。至魏末,基本上形成了由中书省决定政令,皇帝批准后交尚书省执行的状况。晋时中书省权重于尚书省,有“凤凰池”之美誉,中书监令在名实两方面俱称为宰相。北朝中书省虽不及门下省为尊,但仍得参与密议,号称“西台”,其首长有“西台大臣”之称。南朝自刘宋以后,中书之权逐渐移向中书舍人,其时号为“恩幸”,拥有很高权威,而中书令又“清简无事”(《陈书?蔡征传》)。梁陈时,凡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省置中书舍人5人,领主书10人,书吏200人,分掌21局事,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命而已。沿至隋唐,逐渐与尚书、门下二省共同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因避祖讳改称内史省、内书省,废中书监,以内史令为首长,与尚书省、门下省共为相府。下设内史侍郎、内史舍人、通事舍人等数十人。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称为中书省,高宗时曾改称西台,武周时改称凤台,玄宗时改称紫微省,旋复旧称。其首长由内史令改中书令,再改西台右相、凤阁令史、紫微令、右相,至唐肃宗复称中书令。其下设有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通事舍人等官也属之。集贤书院、史馆等机构亦归其统辖。在唐代,中书与门下、尚书二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决定政策,然后交尚书执行。因中书省职在秉承帝旨,参与决策军国机要,故其地位显要。唐初宰相办公地点政事堂在门下省,自唐高宗后,改设于中书省,更显其权尊势隆。但随着翰林学士院和枢密使参与决策筹划,中书省职权也多归其间。宋代中书省仅掌册文、复奏、考帐等事务,但别置于禁中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为宋初之宰相府。神宗元丰改制,复唐三省之制,三省长官互兼,但以尚书省为重。辽初设政事省,后改称中书省。金初也有中书省之设,旋废。元代不设尚书省和门下省,而以中书省为唯一最高国务机构,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其首长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其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因元代仅设中书一省,故六部转归其指挥。元代地方行政也由中书省掌握,较远的地区设行中书省。明初尚沿元制,唯不设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革去中书省,废丞相,自六部以下皆无所统属,而机要之任则归于内阁。此后不复有中书省之设。 官署名。汉武帝游宴后庭,始以宦官典事尚书,称中尚书,简称中书。成帝建始四年(前29) 省废。东汉末曹操以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黄初 (220―226) 初,改为中书令,又置监,始独立为署,称中书省,掌典机密,撰拟诏命。晋、南北朝因置,属官有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等。梁、陈以来,凡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梁改中书通事舍人为中书舍人,掌出纳帝命; 陈中书省下置二十一局,“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局,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 ( 《通典》 卷21)。北朝中书省权力不重,职掌杂乱。北齐掌司王言外,又兼掌音乐、伶官、侍从、史职、刑狱等。隋文帝避父讳改称内史省,寻废监,置令2人,侍郎4人,舍人8人,通事舍人16人,主事10人,录事4人。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复为中书省。高宗龙朔二年(662) 至咸亨元年 (670) 改为西台,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改为凤阁,玄宗开元元年 (713) 至五年又改为紫微省。隋唐中书省并为中枢决策机关,与尚书省、门下省共理军国大政,三省长官为宰相。唐置内、外省,分置于宫内和外朝,主要负责撰作诏令文书。宰相集议朝政的政事堂,自高宗以后移至中书省,此后,中书令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位居宰相之首。中叶以后,中书省职权渐被侵削。唐中书省设中书令2人,侍郎2人,中书舍人6人,散骑常侍2人,补阙、拾遗、起居舍人各2人,通事舍人16人,主书,主事各4人。德宗时又增置谏议大夫。中书省兼领集贤院和史馆。北宋前期仅存空名,唯掌郊祀供应及州文版等事,大政并归中书门下。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另设中书侍郎为副。下设吏、户、兵礼、刑、工、主事、班簿、制敕库房八房。哲宗元钓 (1086―1094) 以后,分兵礼房为二,增催驱房、点 房, 后又改主事房为开拆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 与门下省并为中书门下省。辽太祖置政事省,以政事令参决中外事。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 改为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设大丞相、左右丞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加政事等官,领中书舍人院、右谏院。金初置,海陵王以尚书省为中枢机构,废中书、门下省。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掌典领百官,总理政务,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又于地方设行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不常设,下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执掌省事。明初置省,洪武十三年 (1380) 以政归六部,省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