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医学的缓慢发展和西医学的传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医学的缓慢发展和西医学的传播分类:【地域文化】 一、中医学的缓慢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更加广泛地在我国传播开来,在医学界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一方面,一些追求进步的医家,深感中医学术有继续提高和发展的必要,于是努力探索沟通中西医的渠道,并逐渐形成中西汇通的思潮和学术派别。另一方面,一些医人和国民产生了怀疑、轻视甚至鄙视中医的态度;更有甚者,在1929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的中央卫生委员会上竟然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 “废止旧医”案; 1933年,汪精卫再次提出废止中医中药的主张。这些妄图消灭中医的目的,虽经全国人民和中医中药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得逞,但国民党政府歧视、限制中医的政策并未改变,致使中医学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安徽和全国一样,中医药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 在安徽,新安医学仍有较大的发展。较著名的有 “黄予石妇科”、“郑氏喉科”、程氏 “吴山铺伤科”、“新安王氏医学”、江氏“梅林妇科”、江氏 “江村小儿科” 等,他们以家族链和师承链相传,世代业医。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中医著作。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医案方面,歙县程有功,字思敏,生活于嘉庆道光年间,擅治杂病和虚劳,著有《冯塘医案》;程有功弟子王学健、叶馨谷等,均以医名世,且子孙中亦多名医。王学健家学世代相传。其子王士恕,孙王养涵,曾孙王仲奇等医术均精,号称 “新安王氏医学”,后人整理有 《王仲奇医案》。叶馨谷,名昶,擅治温热病和杂病,后人整理有 《红树山庄医案》其长子熙钧,著有 《东山别墅医案》; 四子熙铎著有 《种蕉山房医案》; 曾孙孟辄著有 《雨梅庵医案》等。歙县程文囿著有《杏轩医案》,婺源余国?著有《医案类编》等。 在中药验方方面,有婺源余小团的《观心书屋经验良方》,休宁汪汝麟的 《证因方论集要》,胡增彬的 《经验选秘良方》,婺源戴葆元的 《临床指南方歌》、《治疗条辨汤头歌》和 《本草纲目易知录》,歙县汪宗沂的 《小儿方药》 等。 在诊断学方面,休宁汪宏著有《望诊遵经》。他在医疗实践中体会到,“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而以望诊尤为重要。因此,汪宏在该书之上卷以39节阐述望诊的重要性和掌握望诊的基本要领、原则、方法以及人体生理气色表象与病理状态关系; 下卷62节为目分脏腑部位、眼目形容提纲,望舌诊法等,系统论述望眼、口、唇、齿、鼻、耳、眉、须、发、腹、背、手、足以及汗、血、痰、便等方法。书中不仅指出鼻、目、耳、舌、口五官分属肺、肝、肾、心、脾五脏,而且有明堂对应周身部位、面貌分应脏腑、眼睛分应脏腑,等等。据此可以绘出人体脏器疾患在体表的有序映射部位图。全书纲目分明,文字简练,实为集前人对望诊的研究方法、技能及经验之大成,也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第一部专论望诊的著作。另外,休宁王少峰的 《脉学摘要》和歙县罗浩的 《诊家索隐》两卷等有助于切诊发展。 在临床各科方面,著述也很多。如喉科著作有歙县许佐廷,学乡贤先辈“西园喉科”之验,积40年之经验,著成《喉科白腐要旨》两卷,佐廷之子许思文著有《喉科详略》; 歙县程镜宇有《痧喉阐义》;专论痧喉一证;儿科著作有歙县许佐廷、许维贤叔侄的《活幼珠玑》两卷,许思文的 《幼科简便良方》,婺源俞冠贤的《活幼心传》; 婺源潘登云尤善痘科,著有《痘科全书》12卷; 妇科著作有歙县许思文的《妇科阐微》,婺源潘文元的《女科证治》,休宁王少峰的《幼科汇编》;外科著作有婺源詹钟的《外科集验》,婺源方文柱的 《外科经验方》,周云章的 《外科三字经》 等。 安徽其他地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有包诚、周学海、严大勋等。 包诚,字兴言,泾县人,生于嘉庆初,卒于同治末。著有《十剂表》、《包氏医述》、《伤寒审证表》 等。《十剂表》 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徐之才十剂说为纬,列成表格,将药物加以分类,此法清晰明了,颇切实用;《包氏医述》包括《广生编》1卷、《十剂解》1卷、《十剂表》2卷,内容涉及医理、治法、方剂、药物等,分类精详,简明扼要;《伤寒审证表》是以表格形式阐发伤寒六经辨治之法,由博返约,便于记诵。包氏之作,不取历代医家传统诠释之法,而以表格形式,撷取精英,简化文辞,便于读者记忆,是其主要特点。 周学海 (1856―1906),字?之,建德县 (今东至) 人。光绪十八年 (1892) 进士,官至浙江候补道。但他淡于功名,潜心医学,尤长论脉,为人治病多有奇效。撰著、评注和校刊了大量医籍,汇成《周氏医学丛书》,凡32部,共197卷。全书包括医经、伤寒、温病、本草、诊断、内科、儿科、医案、医话等,内容十分广泛,刊于光绪十七年 (1891) 至宣统三年 (1911),在国内颇有影响。 严大勋,字户鉴,桐城人,祖父和父亲均为名医。祖父严宫方,鉴于伤寒医书多繁冗,文词古奥难读,遂择 《伤寒论》 有关内容,编成歌诀,并加按语而成《伤寒捷诀》1卷,该书被裘吉生收入《珍本医书集成》。父亲严诊 (字尊五) 治病亦有奇效。严大勋继承家学,著有《医学十三种》。子严谨、严灏皆为名医。严谨有“仁医”之誉,著有《医学指南》、《医方辟谬》; 严灏有《杂证一贯》、《女科心会》、《虚损玄机》、《非风条辨》等。 二、西医学的传播和西医名家
西方近代医学知识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始传入我国,但影响并不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在我国开始日益广泛地传播。其重要表现是外国教会医院在我国的广泛设立。据统计,1876年,全国已有教会医院16处,诊所26处;1905年教会医院增至166处,诊所241处 (杜石然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下册,科学出版社1982版第286页)。 教会在中国设立医院,尽管有其政治和宗教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西方近代医学科学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有的医院还附设学校,培养了一批医护人才。 教会在安徽设立的医院,主要有芜湖医院、合肥基督医院、安庆同仁医院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芜湖医院。 1888年,美国传教士和医生赫怀仁(W.E.Hart)受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派遣,来芜湖传教行医,在芜湖弋矶山创办了 “芜湖医院”,这是传教士在安徽开设的第一家教会医院。 芜湖医院开始仅有6张病床,以后发展病床45张,1923年因火灾全部焚毁(1927年又在弋矶山巅建成新的病房大楼,开设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和药房、化验、X射线等辅助科室,病床75张)。1928年,该院附设的护士学校成立,这是安徽第一所正式护士学校,由该院护士长潘景芝任校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芜湖医院工作的除了著名护理学家潘景芝外,还有肺病学家吴绍青、外科学家沈克非、儿科学家陈翠珍等。他们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的生命,使该院在长江下游一带享有一定的声誉。 1942年,芜湖医院被日军强占,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医院虽有所恢复并一度得到发展,但在内战的影响下,至解放前夕已是门诊冷落,经济匮乏。1951年,该院由中国人接管,并改名 “皖南芜湖医院”,从此逐步得到发展 (芮佳群等《弋矶山医院简史》,《安徽卫生志通讯》 1987年第7期)。 1901年,美国基督教会为了配合传教,又在安庆建立了 “同仁医院”,至1906年,病床达100张,分男女两个病区,门诊人数每天200人左右。 此外,传教士在蚌埠、徽州等地都建立有教会医院。 在传教士设诊所、办医院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学习和推广西医,并涌现出一批医学专家。这一时期,安徽人在西医学研究和推广上取得重大成就的著名人士有汪惕予、侯宝璋、吴绍青、张庆松等。 汪惕予(1868―1941),名自新,学名志新,绩溪人。15岁从江苏奉贤名医夏景垣学习中医四年,光绪十五年 (1889) 东渡日本学习西医。四年后回国,在上海创办了自新医科学校,并附设自新医院;宣统元年(1909)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子看护学校;宣统三年 (1911) 创办医学世界社,并发行医学报纸; 民国2年(1913),在上海创办女子产科学校和博爱医科专门学校等。 汪惕予在创办西医学校、医院和医学组织的同时,还译著了大量西医著作,除了《汪氏医学汇编》收入的15种医著外,还有《汪氏解剖学》、《汪氏外科学》、《汪氏二十年之经验》等专著,真可谓国内推广西医最有成就的先驱者之一。 侯宝璋(1893―1967),凤台人,著名病理学家、中国病理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从小受父亲――一个当地颇有名气的中医的影响,立志当一名良医。1916年秋进入北京私立协和医学院学习,后在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实习一年,于1920年毕业,并留在齐鲁大学医学院任教。1926年后,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国柏林大学进修病理学。1934年去伦敦大学从事热带病研究工作。回国后历任齐鲁大学医学院教授、系主任、代理院长,并受聘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1946―1948年,先后应美国国务院和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美、英讲学。1948年任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兼主任。 1936年,侯宝璋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专著――《实用组织病理学》。首先发现中华支睾吸虫在肝胆管内寄生可以引起肝二级胆管癌。通过对肝癌的病理研究,认为 “原发性肝癌”与营养障碍、肝硬化以及中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有关。另外,侯宝璋还热心于中医史的研究,先后写下了 《中国糖尿病史》、《医史丛话》、《中国牙医史》、《中国天花史》、《疟疾考》和《阳梅疮考》等。 吴绍青(1895―1980),巢县人,著名肺病学家,我国防痨事业的先驱之一。吴绍青3岁丧父,6岁失去姐姐,遂立志习医。1921年毕业于长沙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9年和1949年曾两次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哥伦比亚医学院研究学习。曾任南昌医院肺科主任和代理院长、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等职。 吴绍青毕生从事防痨事业,为肺科医疗、科研和教学作出了卓越贡献。1947年在上海中山医院成立“肺病中心诊所”,开展团体肺部健康检查工作; 1948年倡议恢复中国防痨协会,并当选为总干事,并任该会主办的 《防痨通讯》 副主任委员,为联合防痨机构、组织防痨队伍、培训医务人员、开展肺结核流行病学调查、进行防痨宣传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吴绍青在合成国产抗痨药物异烟肼以及研究结核菌对异烟肼的耐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先后发表的学术论文有80多篇,主持编著了 《实用内科学》 (呼吸系统疾病部分)、《实用肺结核治疗学》、《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等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多本。 张庆松(1908―1982),滁县人,著名医学家,我国临床变态反应学的创始人。少年丧父,矢志学医。16岁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燕京大学设立的医学预科班,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学生。1928年获燕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32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去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坦普尔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等单位进修学习。曾任协和医学院耳鼻喉科副教授、北平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喉科主任,中国协和医院副院长兼耳鼻喉科主任等职。 张庆松毕生从事卓有成效的临床、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长于耳鼻喉科变态反应学。1936年发表了 《中国人的鼻窦发育――100个婴儿头颅的解剖》,这是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第一份研究报告;1939年在北平协和医院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变态反应学专科门诊;1940年发表了《儿童扁桃体切除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告诫人们不要滥行扁桃体切除术,此项研究引起国际有关学术界的重视,美国医学会专门撰文提醒人们注意此事,为我国的耳鼻咽喉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