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原古代名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原古代名桥分类:【地域文化】 提起桥,人们常会联想到山光水色、诗情画意,常会想起小桥流水的江南,其实中原的桥梁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它们有些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有些对促进社会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桥是浮桥,这就是《诗经》上所说的“造舟为梁”,“梁”就是浮桥,它是将许多船连在一起组成的。唐太宗有一首《赋得浮桥》诗,将浮桥的形象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诗说:“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水摇文?动,缆转锦花萦。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唐太宗集》) 中原历史上最有名的浮桥是河桥,它的遗址在今河南孟县南面的黄河上。由于孟县古称河阳,所以这座浮桥又称河阳桥。 最早建造河桥的人,是西晋时期的杜预。据《晋书?杜预传》和《晋书?武帝纪》记载,这一带联系黄河南北交通的,原来主要依靠渡船,但这里的黄河,水深浪急,常有覆舟之患。于是杜预向朝廷建议,请求在一处名叫富平津(又称孟津)的地方建造浮桥,以解决交通问题。这个建议遭到许多人反对,他们说:“殷周所都,历圣贤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认为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后人必定做不成。杜预力排众议,始终没有动摇,终于将浮桥造成了。竣工时,在现场开会庆功,晋武帝司马炎举杯祝贺杜预说:“非君,此桥不立也。”这是泰始十年(274年)的事。后来,“杜预造桥”成了鼓舞人们勇往直前的典故。 从西晋杜预以后,前秦苻坚、北魏孝文帝以及唐宋以来都曾在这里造有浮桥。这座河桥虽然常因战争而被烧毁,但烧毁了又建,它对连接黄河南北、推动经济发展,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河桥又是洛阳北面的门户。北魏和东魏时期曾在此建有河阳三城。北城、南城分别在河桥的北头和南头,中城又称中 城,在河中洲上。北方的强敌如果一旦占有河桥,洛阳就将失守,所以朝廷常派重兵把守。唐宋时期,这里仍然是有名的军事重镇。 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也在中原,它就是西晋时期,太康三年(282年)前后,在洛阳附近建造的“旅人桥”。这座桥见于逦道元的《水经注》。 隋唐以来,中原的名桥很多,不能一一都作介绍,这里只谈几座文化色彩比较浓的,它们是天津桥、州桥和虹桥。 天津桥是洛阳的古代名桥,位于洛水上。隋炀帝大业初年,修建东都洛阳,以洛水从城中穿过,有天汉之象,因建此桥。天津桥在隋朝只是一座浮桥,将大船并排而列,以铁锁钩连而成。桥的南端和北端各有两座楼。桥之得名,是由于《尔雅》云:斗牛之间为天汉之津。 由于天津桥在隋朝是浮桥,每当洛水泛滥时,常被冲毁,所以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命石工累方石为桥脚,将它改建为一座坚固的石桥。唐朝人由长安到洛阳,皆从天津桥经过,因此唐高宗到东都时,百官曾到天津桥南迎接。到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洛阳留守向拱又用巨石对该桥进行重修,使之“横亘洛水,为都城之胜。” ① 其基址的牢固比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宋时期,许多诗人都写过关于天津桥的诗篇。如唐代姚合《天津桥春望》诗云“闲立津桥上,寒水助远林。皇宫对嵩顶,清洛贯城心。雪露初晴出,人家向晚深。自从王在镐,天宝至如今。”唐代雍陶《天津桥春望》诗云:“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唐代李商隐诗云“虏马崩腾忽一狂,翠华无日到东方。天津西望肠真断,满眼秋波出苑墙。”唐代杜牧诗云“泠泠寒水带霜风,更在天桥夜景中。清禁漏闲烟树寂,月轮移在上阳宫。”唐代孟郊《洛桥晚望》诗云“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宋代邵雍《天津桥晚步》诗云:“芝盖久稀疏,暮云空块址。 旧年旧都城,一片闲宫阙。 禁悔尚连延, ?犹?。桥势横雌?,形偃初月。涧岸已深,汉唐时未歇。危亭独坐人,浪把兴亡阅。”这些诗歌,有的描写风光,有的感叹兴亡,对我们了解唐宋时期天津桥的情况都是很重要的材料。 相传天津桥为72孔(一说11孔),到民间时只存一孔,供人凭吊。如今只剩下桥的遗址了。它的作用已由它西面新建的公路大桥所代替。 州桥是北宋开封的名桥。北宋开封,河道纵横,河上桥梁很多。州桥是汴河上的一座桥梁,它处于御街上,位置很突出,由皇宫正门宣德楼通到京城正南门南薰门的御街,就从州桥上通过。州桥,北宋时正名叫天汉桥。它与附近的相国寺桥,都比较低平,桥下不能通行大船,只有平船可过。 桥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 。 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东京梦华录》卷一)。桥柱排得很密。桥北头的御街两边,建有东西两阙和一些互相对峙的楼房。 州桥在唐代就有了,那时称汴州桥。只是到宋代,它才有名起来,人们称它时,也把“汴”字省去了。北宋时,这里有夜市,称为“州桥夜市”,是很繁华的。许多诗人都写过有关州桥的诗篇。王安石在开封主持全国性的改革失败后回到南方,曾写诗道:“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表现了他对州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南宋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全国,途经开封,曾写下一首《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回真有六军来。”诗中反映的是开封被金人占领后,人民对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这首诗影响很大,使州桥在当时成了北中国大好河山的代表,震撼着爱国者的心灵。 州桥到明代还在,只是经过改建,“桥高水深,舟过皆不去桅”(《如梦录》),跟宋代有所不同。明末以后,开封被黄河水淹,汴河淤没,州桥也埋入地下。直至1984年,由于建筑施工和考古发掘,州桥被挖出一孔,人们才从地下又见到州桥的一部分面容。 虹桥也是北宋开封的名桥,它位于开封东水门外七里的汴河上。桥下没有一根柱子,皆以巨木架设,饰以丹?,宛如天上的彩虹一般。虹桥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曾生动地描绘过这座桥。凡看过这幅画的人,很少有不被画上这座桥的气势所震动的,也很少有不被画中桥上、岸边、河中的繁荣景象所感染的。古代画中所画的桥很多,但知名的很少。古画中的桥,大多是一般的拱桥,而《清明上河图》中这座桥,却是木结构的拱型伸臂桥。这是极少见的,所以中国现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说:“它的结构非常奇巧,堪称举世无双。” ① 上面所说的这些古桥,今天都不存在了。据考古工作者近年来的调查,河南境内现存的古桥尚有160多座,它们分布在17个地市的50多个县。从种类上分有拱桥(以豫北为多)、梁桥(以豫南为多)、栈道等。从建筑材料上分有石桥、砖桥、木石混合桥等。今天中原所存的古桥中最有价值的是临颍县的小商桥,它是河南现存的唯一的一座坦拱敞肩石桥,已在小?河(小商河)上屹立了1000多年。桥长20余米,宽8.7米。此外,光山县的永济桥(长101米,是9孔连续拱桥)、潢川县的镇潢桥(长103米,是9孔梁桥),也都引起了桥梁史专家和建筑学家的高度重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