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分类:【地域文化】 中原在古代,曾一再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因而中原文化在历史上也曾长期表现出兴旺发达的气象。 中原文化源头很远,发展很早。陕县发现有60万年前猿人打制的石器。南召县发现有50万年前猿人的牙齿化石。安阳小南海发现有距今2万年前后人类居住的洞穴。距今1万年至4000年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全中原地区有数百处之多。 裴李岗文化是本世纪70年代在新郑县裴李岗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它说明,距今8000年前后,中原大地上即已出现了原始农业,当时人们已用锄耕代替刀耕火种,过着定居的生活。 大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原即成为中国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河南全省在黄河、淮河、洛河、漳河等河沿岸的台地上,到处有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就是明证。其中著名的如渑池县仰韶村、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等。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大多以河南为活动中心。相传,颛顼高阳氏居濮阳,太昊伏羲氏居淮阳,帝喾高辛氏居偃师,黄帝有熊氏居新郑,舜(有虞氏)居虞城。这说明,在原始社会晚期,河南社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第一个有阶级的王朝――夏朝,也最早出现在河南。河南境内的阳城(今登封东)、阳翟(今禹州市)、斟 (在今偃师)、原(今济原)、帝丘(今濮阳)、老丘(今开封东南)、西河(今安阳西)等地,相传都是夏朝建过都的地方。这说明,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中原地区就进入了所谓文明社会(即阶级社会),这比西欧早1000多年。 商朝(约前16―前11世纪)的活动中心也在中原。商朝曾多次迁都,其中在河南境内的有亳(北亳在今商丘北,南亳在今商丘南,西亳在今偃师)、嚣(即胧都,今郑州)、相(今内黄东南)、邢(今温县东)、殷(今安阳)、朝歌(今淇县)等地。在这些都城中,以安阳殷墟最为出名。 为了消除水患,发展农业,夏代的中原居民十分注意兴修水利。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也很发达。城市在夏代开始出现。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遗址和淮阳平粮台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座古城遗址。它们都是属于夏代早期的城市。到了商代,城市又有进一步发展。商代早期的西亳(在今偃师)遗址、中期的郑州商城遗址、后期的安阳殷墟,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遗址。商代的中原,不但有畜牧业、农耕业、狩猎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还出现了商品和货币。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河南是中国境内封国最多的地方。当时在洛阳建有王城和成周城,是周王朝的东都所在。东周时期,洛阳又成了周王朝的首都。大约在周襄王元年(前651年)前后,为了加强物资交流、发展水上运输、灌溉农田,中原劳动人民开凿了我国古代大型的人工运河――鸿沟,第一次将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沟通起来。 上述情况表明,从远古到夏商周时期,中原文化都是很发达的。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也很繁荣。秦朝时期,全国有名的大城市中,有1/3集中在河南。三川郡的治所洛阳、颍川郡的治所阳翟(今禹州市)、东郡的治所濮阳、南阳郡的治所宛(今南阳)、陈郡的治所陈(今淮阳)、河内郡的治所怀(今武陟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都会。西汉时期,河南境内有人口1260余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5,数量和密度都占全国第一。东汉以洛阳为首都。曹魏、西晋、北魏也都定都洛阳。东魏、北齐定都邺城(今安阳)。由于这些政治中心的存在,这就为当时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虽然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在当时,中原文化仍在全国占有很高的地位。 隋唐至北宋是中原文化的极盛时期。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隋唐时以洛阳为东都,使洛阳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大城市,繁荣异常。五代时除后唐建都洛阳外,其余四朝都建都开封,北宋也建都开封,这使开封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城市和国际著名的贸易中心。北宋时开封有100多万人口,从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上即可看出当时的繁华景况。隋唐以来,中原经济的发展,为当时中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金元以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始衰落下来。南宋时,宋金以淮河为界,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于金朝统辖。从此,河南在全国失去了领先地位。中原经济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有:(1)战争破坏。河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宋金之际和宋元之际,前后战争打了将近100年,主要战场大多在河南境内,使河南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很大。(2)自然灾害加重。古代河南经济文化发达,不仅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战略地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都重视这个地方,而且是由于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时期,河南的自然条件比较好。西部、南部的山区丘陵,土肥林茂;东部平原,河流纵横,这些都有利于农林渔牧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中原的气候发生变化,加之人为的影响,使山区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经常干旱不收,土地荒芜;在平原地区,由于从金朝以来,黄河经常在这一带决口泛滥,不少河流、湖泊被黄河泥沙淤塞,许多肥沃的良田变成沙荒盐碱。(3)人口迁徙,人才外流。商代以前,河南东部平原人口不多,人口主要集中在洹河(安阳河)、颍水、伊洛河流域和南阳盆地。商代以后,东部平原也成了人口集中的地区。从西汉到北宋,河南人口一般都占全国人口的10%至20%。但北宋灭亡以后,河南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大量下降,许多有钱人和有文化的人都纷纷逃往南方。河南的自然条件既不如从前,加上人才也外流,这就严重影响了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4)政治中心转移。北宋以前,中国许多王朝的首都都在中原地区。北宋以后,南宋定都杭州,元、明、清建都北京,再也没有什么王朝在河南建都,河南不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了。(5)由于黄河泛滥,大运河淤废,中原地区的交通也大不如以前了。 当然,我们所说的中原文化的衰落,只是跟它以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相比而言的。就其作为地域文化来说,金元以来它还是在不断向前发展,尤其在明代和清代前期,中原文化的成就仍然是很突出的,与国内大多数省份相比并不逊色。只是到了近代以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才真正显得落后起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河南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在河南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掠夺河南的资源和劳动力,河南成了帝国主义原料、劳动力的供应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就在这个时期,国内不少省份都开始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搞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河南却迟迟不动,河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比南方和沿海省区晚了30多年。当全国许多省份都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兴西学时,河南的思想文化却仍然处在程朱理学的桎梏之中。这种情况,决定了近代河南人身上的陈旧观念较多,受愚昧落后思想的束缚较重,习惯于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经济,重名轻实,重农轻商,闭关自守。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严重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放前这里竟成了全国最落后的地方之一,文盲占河南总人口的85%。 古代河南人民以勤劳、勇敢、朴实、善良著称。这些美德曾有力地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全国的进步。到公元20世纪20年代,河南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曾前仆后继,进行过艰苦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发动了惊天动地的“二七”大罢工。1925年,焦作煤矿工人举行了8个月的焦作大罢工。1929年,商城起义后,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抗日战争时期,全省有5个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最后决战是在豫东进行的。这些都是河南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中原文化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