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原的太一教和全真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原的太一教和全真教分类:【地域文化】 太一教和全真教是金元以来在中原地区流行的两大道教教派。 12世纪中叶,中原地区为金王朝所统治,河南人民在异族统治阶级凌辱下,导至向宗教寻求精神上的慰籍,促成了太一教的兴盛。《元史?释老传》称:“太一教者,始金天眷中(1138―1140)道士肖抱珍,传“太一三元法?”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 肖抱珍是卫州(今河南卫辉)人,他开创的太一教,主张以老子的学说来修养身心,以巫祝的方术来济世救人。起初,他在家里传教,用符水治病,信者渐多,便在卫州城东原三清观的旧址上,修建了传教的庵堂。其后,崇信的人更多,受篆为门徒者每年多至数千人。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召肖抱珍至京师,优礼有加,并敕其所居庵堂为“太一万寿观”,并赐“太一万寿”四字匾额。大定六年(1166年),肖抱珍死于万寿观。到元代封他为“一悟真人”,加敕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宫”。 太一教的第四代传人肖辅成(号东瀛子),在元朝定宗二年(1247年)被赐号为中和仁清真人。后来忽必烈又召见他,问以治道。肖辅成年老,以李居寿掌太一教教务,他也深受朝廷宠信。 太一教以卫州为中心,在河南传播了七世,近200年中,直到元朝泰定帝时(1324―1327)仍在民间流传,其势未衰。 全真教是王重阳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全真庵聚徒讲道时创立的。该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全真教祖碑》),遂以此为名。它崇奉吕洞宾、汉钟离、刘海蟾等为五祖。王重阳有门徒邱处机等7人,世称全真七子。50年后,邱处机被元太祖召见,很受宠信,命他掌天下道教事务,全真教乃在中原广泛传播。其教以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为行动准则,不尚符?,不事烧炼。这种通达简要的精神,赢得一般平民的欢迎。河南是全真教流行的基地,金元时期河南许多有名道士,都是全真七子的门徒。邱处机的主要弟子李志常,就是河南范县人。他在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随邱处机去见成吉思汗,著有《长春真人西游记》2卷,是研究中亚地区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元太宗时,他继承邱处机执掌全真教的教务。元宪宗元年(1251年),他被赐以金符宝诰,奉旨到全国各地祭祀名山。至此,全真教势力在中原极盛一时,教徒仗势毁坏佛像、侵占佛寺、掠夺田产,并刊印低贬佛教的《老子化胡经》及《八十一化图》,引起释道两教再一次的大辩论。 全真教道士张志素,曾于元代主持河南鹿邑太清宫。张志素,号谷神子,河南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是邱处机弟子。太清宫在金末遭受兵烬,又遇黄河与涡河合流,遂漂荡无余。张志素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经营,又使殿堂廊庑焕然一新。元末,太清宫又遭兵火,后虽修葺不废,但规模大不如前了。全真教到明清两代,逐渐衰弱,但道教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仍有深刻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