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原的早期道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原的早期道教

分类:【地域文化】

道教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宗教,是逐渐形成的。西汉初年,在久经丧乱、天下初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了清净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思想盛行于世。当时的功臣贵族,如萧何、曹参、陈平、张良等,都崇奉黄老思想。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提出“黄老”一词,足资说明在当时已经明确形成黄老学派的系统。但这时的黄老学派只是一个学术派别,还说不上是宗教信仰。另外,神仙思想在汉初也广为流行。这一风习到汉武帝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宫廷中召集了各种各样的方术之士,祭祀祈祷的热潮席卷全国。神仙思想与黄老学派相结合,加速了把老子神仙化的过程。这就是汉初的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黄老道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前提。

武帝以后,西汉政权由鼎盛转向停滞与衰微,成帝时则已渐趋腐朽,民不聊生。人民处在苦难之中,便易产生宗教意识。同时,这也会在统治者中曲折地反映出来。《汉书?郊祀志》说:“成帝(前32―前7)末年,颇好鬼神。亦以无继嗣故,多上书言祭祀、方术者,皆得待诏。祠祭上林苑中长安城旁,费用甚多。”这时所祭祀的神仙也应当包括黄老在内。与此同时,齐地(今山东)方士甘忠可,自称是奉了天帝的使者――真人赤精子之命,向朝廷献《包元太平经》12卷。这个赤精子有人说就是赤松子,有人说是宁封子,总之,都是后来道教所尊奉的神仙。甘忠可预言说:汉家数运已尽,只有再来一次“受命于天”,才能挽回灭亡的命运。这种危言耸听恼怒了朝廷,将他逮捕下狱,后来病死在狱中。他的弟子夏贺良在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又将《包元太平经》献给朝廷。这次终于被朝廷接受,并立即将建平二年改为“太初元将”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大赦天下。此举虽历时不久即被废除,夏贺良等人也被杀,但却可说明当时的神仙思潮竟可动摇朝廷,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包元太平经》托言来于赤精子,显系虚构,实际上出于汉成帝以前民间方士之手,或者就是甘忠可自己根据民间流行的神仙传说和黄老思想编撰而成,是融合神仙思想和黄老学说的产物。这就是初期道教中流传最广的经典。甘忠可和夏贺良死后,它在他们的信徒中传习信奉不绝。甘忠可的弟子郭昌是东郡人,即今河南濮阳一带的人,他将《包元太平经》传到了濮阳,在豫北民间广为传播。

东汉时期,一部分文人和方士,纷纷编纂道经,四处活动。光武帝的儿子楚王英,“更喜黄老学”。他交通方士,召集五平、颜忠等人,“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藉斋三月,与神为誓”,得到汉明帝的嘉许。后来被人告发有逆谋,受牵连的人“以千数。”(《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可见在当时的上层贵族中信奉黄老的人已极为普遍,绝不只是楚王英个别的现象。在史文中虽然仍称楚王英所信奉的为“黄老学”,但实际上他已将老子当作天神来祭祀了。延熹二年(159年),“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后汉书?王涣传》)。延熹八年(165年)正月,遣中常侍左?去苦县(今河南鹿邑)祀老子。同年11月,派中常侍管霸去苦县祀老子。次年7月,祀黄帝、老子于洛阳濯龙宫”,(《后汉书?孝桓帝纪》)从此,黄老道进入东汉王朝的祀典,最后宣告黄老道正式形成。

东汉黄老道是由黄老学派演化而来的。黄老道和黄老学派明显不同的是,它加入了神仙思想及阴阳五行的方术,具有祭祀祝祷的仪式和祈求福祉的愿望,充满了宗教意识。黄老道又是太平道的前身,它和太平道不同的是,缺乏宗教必具的形式,只是在师徒父子之间,私相传授,没有统一和固定的组织,因而也就无所谓入教的仪式和一定的教规,显示了初期道教的松散性。

太平道是张角在熹平年间(172―178)正式成立的。由黄老道演进到太平道,也非一蹴而成,它在黄老道的母胎中经历了长期孕育。太平道的一个特点就是信奉《太平经》,《太平经》是从《包元太平经》发展而来的。信奉《太平经》的一群人起初虽然没有另立教名脱离黄老道的母体,但和泛泛的黄老道徒有所不同。张角成立太平道后,便根据《太平经》的启示,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为人治病,10余年间,发展教徒数10万人,遍布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他把教徒分组编为36方,大方万人,小方六七千人。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黄巾军,在河南境内的有颖川黄巾、汝南黄巾、南阳黄巾,各有数万人。洛阳城中许多市民、官吏,甚至皇宫中的宦官,都是太平道的信徒。张角在中平元年(184年)号召教徒起义。黄巾军起义的主要战场,如阳城(今河南登封)、宛城(今河南南阳)、长社(今河南长葛)、西华、邓州、阳翟(今河南禹州市)、汝南等都在河南地区,起义失败,残遭镇压者10余万人,在洛阳被捕杀的太平道徒也达1000多人。可见东汉末年河南民众参加太平道的人数众多和声势浩大。自黄巾军起义遭到沉重打击后,太平道一蹶不振,但道教的潜流在中原大地上仍绵延不断。

在张角建立太平道的前一些时候,张道陵在四川建立了天师道(即五斗米道)。天师道和中原的太平道都是早期的民间道教。天师道崇奉《太平洞极经》,在教义上与太平道同属一个系统,相同之处极多。中原的太平道因起义而遭镇压,成为非法组织,太平道徒就改变名号,纷纷参加了天师道。这两大教派合而为一,其教徒遍布中原城乡各地,对以后道教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

统治中原的曹魏政权,对黄巾起义心有余悸,便尽量加强对民间道教活动的控制。原先在民间道教中非常活跃的方士,这时开始游离出来,另择高枝,走进上层社会。上层道教的重点在于采药服食、辟谷养生、炼丹成仙等方术,这些都是方士们的看家本领,也适应了贵族们为了享乐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幻想的要求。曹魏集团在建安元年(196年),把逃亡中的汉献帝迎到许昌,许昌成了当时北中国的政治中心,也就成为方士们逐角的场所。曹操思想深处,本与道家相通,又“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右慈、谯郡华陀、甘陵甘始、阳城郄俭,无不毕至”

。方士王真、封君达、鲁女生、东郭延年、费长房、

寿光、唐虞、张貂、解奴辜、?圣卿、周宣等人也来到了许昌。曹操的儿子曹植透露说:将这些方士“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挟奸宄以欺众,行妖隐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三国志?华陀传》)。但是,观曹操的乐府如《气出唱》、《精列》诸篇,都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歌咏服药长生,一唱三叹,招集这些方士,未必完全为了防止他们欺众惑民。《后汉书?方术传》说:“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但他对近在目前的黄巾起义,当然不会忘怀。曹操把洛阳祭祀黄帝、老子的龙濯宫毁掉,又颁布?令,禁止吏民祷祝老子,并下诏说:“自今其敢设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执左道论,著于令典。”(《三国志?魏文帝纪》)防范十分严格。

这些方士各怀异术,携带“仙药”数囊,“秘籍”数卷,来到许昌,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例如郗俭初至,人人争效服食养生,茯苓的值格暴涨数倍,议郎李覃学其辟谷,日餐茯苓、饮寒水,“中泄痢,几至殒命”。左慈到许昌后,众人又热狂地向他学房中术,甚至宦官严峻也相从问道。

这种虚妄荒诞、崇信神鬼仙道的风气,在许昌官僚贵族中不可遏止,而曹氏消除民间道教潜在威胁的意图,也在方士转向为上层贵族服务的过程中,曲折地达到了。

但另一方面,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各怀一定奇术的方士,济济一堂,既可以竞相献技,也可以相互交流切磋,传经授道,比在山林中独学无友或师徒间闭门传授要优越得多。通过社会活动,也引起了士族知识阶层的极大关注,对以后魏晋上层神仙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方著名道士葛玄、葛洪、郑隐道派的主要经典,大都是许昌方士集团中左兹等人传去的。许昌方士集团的道教活动,对魏晋时期全国道教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天师道在曹魏时期继续存在,并成为正统的道教,在中原地区取代了太平道的地位。它也逐渐走向以神仙方术为主要内容的上层道教的道路,抛弃了它原先具有的民间道教的粗犷性格和积极的因素,成了为统治者粉饰太平的工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