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之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之源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一词,始见于《诗经》。其含义不一,有的地方指京师:“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有的地方指华夏(亦称“诸华”、“诸夏”,指夏、商、周三朝王族和宗室贵族及其后裔所统治的大小“宗国”)地区:“《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诗?小雅?六月序》)因为华夏地区位于以洛邑为中心的黄河流域一带,处于“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周边各国所在地区则称为四方。后来的史书多沿用此说,并逐渐地把华夏族(汉族)范围扩大的地区也都称为中国。《礼记?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汉书?陆贾传》:“皇帝(指刘邦――引者注)……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与中国意义相同的说法还有“中土”、“中原”、“中州”、“华夏”、“中华”等等。中华一词,后来不仅指中国,而且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指汉族,而且指整个中华民族。“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其称中华如故。”(《中华民国解》,《民报》第十五期,1907年7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