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分类:【传统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教育机构。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原陕北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兼政治委员。周恩来、朱德、陈云、李富春等先后到抗大讲过课。林彪、罗瑞卿、张际春、刘亚楼、傅钟、许光达、滕代远等先后担任过学校的领导工作。抗大校部下辖8个大队。学员以从部队中抽调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开设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中国革命问题、世界形势、群众工作、战争和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和军事常识等。后随抗日革命形势的发展,先后又在晋东南、晋察冀、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10个分校和太行分校、太岳分校。抗大还下设6所中学。1943年3月,抗大总校迁回陕北绥德,徐向前任代理校长,李井泉任政治委员。1945年10月,抗大总校迁往东北,后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并以各分校为基础,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抗大在抗战期间,为我党我军培养20余万军政干部。抗大之“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办学原则,“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以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