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代城市的公共娱乐建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古代城市的公共娱乐建筑分类:【传统文化】 与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西方公共建筑相比,中国城市娱乐建筑要逊色得多。自古以来,城市的中心便是宫殿、官衙,它们据于城市中心,四周围以高墙,成为壁垒森严的城中之城。因此,尽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成就巨大,并对西方的某些规划理论和完美城市的理想产生过不少影响;尽管它严密的组织,有效的控制,以及不可分割的整体感令西方学者感到惊呆,被认为是“地球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但是设计师受到宗法礼制等级思想的制约,为一般城市百姓所考虑的实在太少。在儒家思想的约束下,市民们均安分守已地在家庭中过着较封闭的生活,很少有西方那种练身、看表演、听音乐的集体性娱乐活动,因此也从需要上排除了建造大型公共建筑的可能性。即便有元宵灯会、端阳龙舟等大众性娱乐,城中街道、河渠或是寺庙建筑等也基本上可满足使用。 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建筑的不发达与市民阶层地位较低也有一定关系。古代城市平民中,绝大多数是商业、手工业生产者,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中,他们所从事的是末等的工作,权利得不到保障,历代帝王不时有抑制工商的法令颁布。唐代城市,还实行了便于官府直接控制的集中设市和里坊制,偌大的世界第一都市长安城中,找不到一块市民自由集会的地方。 到宋代,工商业有所发展,市民人口增多,点型的集中设市也被线型的商业街道代替,市民的自由度增加了,于是在汴梁、临安等大城市便出现了不少戏院之类的娱乐建筑,一些大的酒楼旅店也辟有花园等较大的公共社交场所,以供市民们活动。明初,朱元璋制定了“以银代役”等扶植手工业的政策,江南及沿海城市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也更加壮大。当时市民的业余娱乐生活似乎集中在两大类,即观看演出和出外旅游。旅游关连到山水风景区的建设,属于园林建筑之范畴,这里主要说一说戏院勾栏。 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现的历史也甚久远,秦汉时已有发端,汉代画像砖中已出现不少杂技演员画像,后来在乐舞表现中加入了故事内容,渐演变成古典戏剧,到宋代称之为“百戏”。在很长时期内,演戏只是节日庆贺活动的一种点缀,没有固定的地点和时间,这种临时搭建的舞台称作“露台”或“草台”,四边均可观戏,其简陋程度也可想而知,根本无法像古希腊剧场那样仔细考虑视线遮挡和音响效果问题。唐、宋直至明清的许多古籍中,均记载了这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戏台一般搭在寺庙前的空场上,附近商贩杂耍拥集,形成临时性的庙会集市。 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北宋大城市已出现了专门的演出场所,称瓦舍勾栏,也称为邀棚。这类戏院是从民间的四合院发展而来的,它把舞台、乐棚等综合起来,三面观戏,后方隔出一些房间充作后台(称作戏房),舞台正前的观戏处称作邀棚;正对台隔着邀棚建有神楼,为官员等上层人物的看戏处。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在当时市民娱乐的瓦舍(亦称瓦子)中,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种戏院建筑的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后来观众池座地面用木板作坡形,以使后排看得更清楚,两厢又建起了楼,以供女眷就坐,戏院外边还张贴花绿纸榜,告示剧目及演员艺名。 除了对外营业的戏院外,清代不少祠堂祖庙,商业行会以及王府官宅的园林中也常建有戏台。如广东佛山祖庙、天津广东会馆、北京阳平会馆等。园林中有名的戏台有太原晋祠的水镜台和上海豫园的打唱台。而规模大、设备较齐全的戏台是皇帝离宫别苑中的戏台 (楼)。 颐和园德和园的大戏楼是现存演剧建筑中之最大者。(图五)戏楼为高三层的大型楼阁,舞台由上至下,分别称为福台、禄台和寿台。底层寿台为主要表演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由于舞台上方设有上下的天井,因此越往上,台面越小,福台的表演区只是檐口边的中间部分。每层台面均有上下场门,寿台后壁有一阁楼,称仙楼,是寿台和禄台之间的联系枢纽,设有四梯通下,二梯向上。供戏中神仙上下场之用。寿台台板下是地下室,内置四口旱井,一口水井,以增加演唱的共鸣效果,与古希腊剧场的共鸣缸有异曲同工之妙。台上方的天井架均设有辘轳,是用来表现升天入地等神话故事的机械。每当表演喜庆热闹大戏时,三层舞台同时演出,演员上下飞窜,构成极为绚丽壮观的空间舞台效果。 图五 北京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尽管颐和园大戏楼高大华丽,并有三层立体式的大舞台,似乎在西方古代也不曾有过,但是从建筑艺术角度看,它的表演区和观赏区的布局还是典型的四合院做法,没有脱离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基本形式。与创造了覆盖观众厅硕大空间的西方剧院相比,中国古代戏院建筑没有形成个性鲜明的特殊类型,其价值亦就有限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