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代缂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古代缂丝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技术之一,以生丝为经,各色熟丝作纬,在织花纹时用多只或数十只小梭引各色纬丝与经线交织,于是在花纹边缘形成“刻痕”,观之有如雕刻,故此种工艺又名刻丝。作为这种“通经断纬”的缂织原理,汉代已经掌握,当时已生产出了缂毛织物。目前所知最早的缂丝实物,是1973年新疆吐鲁番唐墓(七世纪中叶)出土的一件几何纹缂丝带。带宽1厘米,剪为9.5厘米长,系用八只小梭引八种色丝织成的。唐贞观、开元间已用缂丝作书画的裱帙。宋元时缂丝极盛,有新的突破,善织花草禽兽,北方的定州(治所今定县),南方的云间(今上海松江),是著名的缂丝工艺中心。缂丝艺人朱克柔(女)、沈子蕃是缂丝史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他们的代表作《莲塘乳鸭图》和《紫鸾鹊谱》,是著名的不朽杰作。前者现藏上海博物馆,后者现藏辽宁博物馆。明清缂丝工艺臻于精绝,缂织名人字画几可乱真。清代康、雍、乾三朝尤著,但有些作品繁缛有余而质朴荡然。当时最受推重的缂丝产地是苏州。今存历代缂丝精品相当丰富,除前述之外,辽宁博物馆还藏有一件朱克柔的《缂丝蛱蝶图》,南宋《缂丝八仙祝寿图》,故宫博物院藏有沈子蕃《缂丝梅花寒鹊图》、《青碧山水图》及元代的《缂丝东方朔偷桃图》等。新疆地区也出土有元代缂丝精品。明代缂丝《长生殿》,将唐明皇与杨贵妃定情长生殿的场面刻画得生动传神,它同时采用了齐缂、平缂、戗缂,鳞缂等多种技法。故宫所藏《缂丝瑶池集庆图轴》,画心纵260.3厘米,横205厘米,幅巨为明代丝织品之最。它的构图更为严谨、缂技益为繁难,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清代作品以故宫博物院所藏为典范,《缂丝鹭立芦汀图轴》、《缂丝秋桃绶带图轴》、《缂丝榴花双雀图轴》、《缂丝耕织图》、《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缂丝荷花图轴》、《缂丝山水图轴》、辽宁博物院所藏《缂丝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图》、南京博物院所藏《缂丝瑶台百子祝寿图轴》等皆属不朽之作。清代还有一种缂丝与缂毛交织的作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丝缂毛三羊开泰挂屏》,以丝缂织桃花、月季花、菊花和寿山石洞,以毛缂织三羊、柳树等,使图中诸物质感更强,此件所用的色彩达十余种。中国古代缂丝工艺的成就,为后来缂丝工艺的发展留下了宝贵借鉴和优良传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