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桥建筑范例举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古桥建筑范例举隅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现存的古桥(主要是石桥)据说达十万座以上,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数以百计。古桥梁是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之一,为弘扬祖国文化,宣传古桥成就,著名的桥梁界老前辈茅以升于1963年至1973年,曾在《文物》杂志上连续撰文介绍了由国家或者省市公布保护的十座古桥。现择其佼佼者加以介绍,其中的安济桥、永通桥、安平桥、卢沟桥和泸定桥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程阳永济桥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洛阳桥、广济桥、观音桥和纤道桥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是我国独创的桥式。长期来被认为已失传,近年来在浙江西南、福建东北山区发现了它演进的形式十余座,河南开封附近考古发掘中也见其踪影,特专篇介绍。 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 我国华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赞誉“华北四宝”的民谣:“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其中,应州塔是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正定菩萨是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大悲阁中的宋代铜铸大悲菩萨像,沧州狮子是河北省沧县旧州城内的铁狮子,它们均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州桥与它们并驾齐驱,在建成年代的久远上,属四宝之首。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径最大的敝肩圆弧拱桥,当称“古桥之王”、世界之最。它位于河北省石家庄东南赵县(旧称栾州、赵州、赵郡)城南五里的?河上。始建于隋开皇十五年 (595),大业元年(605)建成,由著名匠师李春等人建造。桥净跨37.02米,拱矢净高7.23米,两者相比(常称矢跨比)为1:5.12,属于坦拱。桥总长50.83米,主拱由二十八道拱券并列组成,拱顶宽9.0米,拱脚宽9.6米。(图四)英国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教授曾对安济桥作过这样的评价:李春建成安济桥后,“显然建成了一个学派和风格,并延续了数世纪之久”; “弓形拱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发明之一”。在欧洲建造石拱桥居领先地位的法国人,于1321至1339年才建成赛兰特敝肩拱桥,大拱接近半圆,净跨45.5米,超过了安济桥,但桥宽仅3.9米,不及安济桥宽的一半。真正的敝肩圆弧拱,在西方迟至十九世纪才出现,法国工程师保尔第一次用于阿道尔夫桥(1809―1903)。安济桥跨径记录,在世界上保持了七百三十余年,直到赛兰特桥建成; 在国内保持了一千三百余年,直到1959年湖南省黄虎港石拱桥建成。 图四 河北赵县安济桥 (局部) 石拱桥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是矢高与跨径比,简称矢跨比,这个比例越小,技术越先进,在相同的桥梁高度时,可以获得更大的桥梁跨径。安济桥矢跨比之小的记录,直到1567年佛罗伦萨的圣三一桥建成时才被打破,保持了近千年。 安济桥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桥梁。一千三百八十多年来,除了桥面经常换修及桥栏迭有更换外,其他各部都未大修过。1933年梁思成对安济桥的实地考察,以及五十年代大修时的彻底检验和1979年《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组的探查,证实由二十八道券组成的主拱,除西边五道券于明末倒塌以及东边三道券于清代塌落以外,有二十道券是隋朝原物。桥台与桥基也均为隋朝原物。这在中外桥梁史上均属罕见。 更值得提到的是,1979年经钻探勘查,发现桥台下的地基并不是五十年代以来常说的承载力较好的中粗砂,而是轻亚粘土,桥台无长后座,基础也未见用桩来加固等。经电子计算机计算,桥台基底压应力与轻亚粘土允许应力相近。凭经验得来的基础尺寸,却能充分利用基底的承载力,难能可贵。而且,若只计基础底面抗滑力则是不安全的,只有计入台后上压,始能满足抗滑要求,故桥台很短,这又是在古拱桥中少见的经济设计;为此,对桥台后填土的选料、填筑、夯实上要精心操作,在这方面可以说要胜过今天。 要建造出安济桥那样举世无双的桥梁,首先要有超群的构思,而超群的构思又来自于对实际的需要与可能的透彻了解。 桥选在冀中平原?水中下游,河床顺直,且较稳定。上流所挟泥沙到此逐渐淤积。但淤积并不多,直到1953年修缮时,起拱石仅在河床下1米;千余年来,河道基本未动。桥址选得切当,是桥千年不坠、保持至今的原因之一。 选好桥址后,是造梁桥还是造拱桥呢?李春等匠师是作了深入的比较才选定建造单跨大石拱桥。 栾州附近的?水,两岸地势平坦,要造一孔近40米的石拱桥,沿用以前建造过的半圆形拱是不行的。因为,采用半圆形拱,将使桥高从现在的8.72米抬高至20米以上,桥高坡陡,车辆骡马难以通过,以陆路交通为主的安济桥就失掉作用了。同时,这样的陡拱桥将使桥梁的自重成倍地增加,使冲积性的亚粘土层难以承受得住。为了降低桥梁纵向坡度、减轻桥梁自重,创建了圆弧形敝肩拱桥。 圆弧形拱不仅能降坡减重,并比较容易敝肩。安济桥大拱上造了四个小孔后,增加了流水面积16.5%,帮助宣泄夏秋季节迅发的洪水。在降低纵坡上,又采用了低的拱脚位置,和减低拱顶填石(土)仅用约30厘米薄填石,使桥梁纵坡约为6.5%,即前进100米升高6.5米,大大方便了陆上交通。采用薄填石也大大减轻了桥梁自重。 拱券是石拱桥主要的受力构件,而拱券的拱脚处将比拱顶处受到更大的力;为此,安济桥从纵向、横向二个方面加大了拱脚的受力面积。纵向,在拱背两侧平铺一层护拱石(又称伏),厚度靠拱脚处约为30厘米,向拱顶逐渐减薄,到拱顶为16厘米。横向,把拱券做成拱顶窄于拱脚(窄约60厘米)的型式; 它还有利于拱券的横向稳定。 绝妙的桥型构思,塑造出奇巧的桥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经用现代力学原理(十九世纪才形成的弹性拱理论)对赵州桥进行了计算和验核,发现由于采用这样很扁的圆弧,并在弧上挖了四个合适的小拱和采用30厘米厚的拱顶薄填石后,就使拱轴线 (一般就是拱券的中心线)和恒载压力线甚为接近,造成拱券各个横截面上均受压力或受到极小的拉力。数以百万计的古代石拱桥中,像安济桥那样使拱轴线与恒载压力线比较接近的桥只占极少数。 绝妙的桥型构思须有完美的施工技术来实现。该桥花了十年才把它建成,其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安济桥拱券砌筑继承和发扬了汉朝以来造墓拱、桥拱的传统砌筑方法,采用了并列砌券法。它把大拱券和肩上小拱券都“化整为零”,纵分为二十八券 (南端小拱为二十七道并列乃后世修缮),逐一砌筑合拢。在主拱券之上,伏有变厚度护拱石,护拱石在空腹段为满铺,实腹段仅镶于桥宽的两侧;拱券外形有如变截面拱。拱石间全部用白灰或泥浆砌筑,浆极薄,以提高拱券的抗压强度。罕见的是,拱石各面均凿有斜纹,相当细密,以加强拱石间的结合;而且在拱石纵向间安放了一对腰铁,使每道拱券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 造桥石料由距安济桥30至60公里的元氏、赞皇、获鹿等县利用冰运送到桥头,石质为青白色石灰岩。 用并列砌筑法造石拱桥,不仅简便安全,省工省木料(造桥时搭支架等所需木料),也便于维修。一券或几券的损坏、倒坍,不会影响全桥,修复也较为容易。 桥的矢跨比小,就造成桥梁自重对桥台的水平推力大大增加。为了抵抗巨大的水平推力,往往把桥台造得既长又大,现代石拱桥也常常建造这样的桥台。因此,长期来土木工程界不少人士认为像安济桥这样的坦拱,一定会是长后座式的桥台,桥台基础下会打桩。可是经过1979年的实地钻探,确知安济桥为低拱脚、浅基础、短桥台。台前局部开挖,拱脚在河床面下半米左右。距离基础底面约1.6米。基础用五层由上而下略有增厚的条石砌成。经过钻探和局部开挖,未发现有木桩。1953年至1958年修缮时用仪器测量,桥台顶端起拱线处的高程,北端东西相差17毫米,南端东西相差3毫米,东侧南北相差12毫米,西侧南北相差32毫米,均在允许范围之内。这样小的变位量,在使用了不长时间的现代拱桥中,亦是不多的。 安济桥不仅是土木建筑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工程,还是一件闪烁着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光辉的珍品,确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 安济桥的总体轮廓是:在曲梁(古人称拱为曲梁)如波,弧形平坦的主拱线上,对称地轻伏着四个小拱,巨身空灵,线条明快,轻盈秀逸。从桥的两侧看,见高低起波线三条,即桥面纵坡线、护拱石线和大拱圆弧曲线,小拱稍作收回,上下各起线两条。腰铁、勾石、铁拉杆半圆球头均匀点布其间,为桥横向建筑形象增添姿色。在仰天石(现称帽石)和龙门石(现称锁口石),分别装雕着莲花和龙头。龙头表示了想象中的吸水兽,寄寓石桥不受水害,永久长存的良好意愿。石桥的栏板、望柱上有各式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石雕图像,中间数根望柱顶上还雕塑着狮首石像,精致秀丽。生动地显现了我国艺术写实倾向与浪漫主义创作思想巧妙结合的特色。对此,唐朝张 的《朝野佥载》中曾作过描绘:“赵州石桥甚工,磨砻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有石狮子。龙朔年中(661-663),高丽谍者盗二狮子去,后复募匠修之,莫能相类者。” 全桥四十四根望柱、四十二块栏板,大致有五类栏板和三种望柱。年代最早的是隋朝雕龙栏板:在半圆形寻杖和方形地?之间刻饕餮或行龙,蛟龙或单现或成双,或盘踞戏游,或登陆入水;有的鳞甲披身,有的以花叶宝珠衬托;变幻多端,形象栩栩如生,神态极为动人。历代都誉其为 “蟠绕孥踞”“若飞若动”。(图五) 图五 安济桥隋代雕龙栏板 (细部) 其次是具有六朝风格的斗子卷叶栏板,其尺寸与雕龙栏板相似,不同的是在地?与寻杖间加盆唇一道,盆唇之上铭刻斗子卷叶,叶数为二、三、四不等。盆唇之下做交错钻纹。从斗子卷叶样式看,与邻近的天龙山、响堂山等石窟中的雕刻风格相似。 再次是金代栏板,高度仅40厘米至50厘米,取人物山水为题。此外有九块描述故事的栏板和龙虎与卷叶荷叶等题材的石雕栏板。 三种望柱中最精致的是蟠龙望柱。长柱身,底为地?,在地?与盆唇之间浮雕蟠龙,盆唇之上连续用斗形撮顶和覆钵,顶部再加四节竹节。其次是斗子竹节式望柱,它自地?之上采用竹节,然后连续刻画盆唇,斗形撮顶,覆钵,顶端是轮廓柔和的单宝珠。其余望柱,柱头多用双宝珠,柱脚做成方凸榫,尺寸略小。 安济桥南岸原有明隆庆六年(1572)建造的关帝阁,阁分城台、正殿和前殿三部分。城台采用砖墙身,条石墙基,墙基下线在桥石下3米处。关帝阁前北部桥上,东有柴王庙,西建鲁班庙,均是清道光六年(1826)增建。这些附属建筑反映了中国古桥艺术风格的一个侧面,为安济桥添加了神话色彩。 安济桥能保持千年雄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屡次对它作过修缮。查有关记载,较大的修缮有六次。最后一次是1955年至1958年。 千古名桥,誉满天下。宋刺史杜德源有《安济桥》诗云:“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休夸世俗遗仙迹,自古神丁役此工。”元代刘百熙步诗云:“谁知千古娲皇石,解补人间地不平。半夜移来山鬼泣,一虹横绝海神惊。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日暮凭栏望河朔,不须击楫壮心生。”美国建筑学家伊丽莎白?莫克《桥梁建筑艺术》一书亦盛赞道:安济桥“结构如此合乎逻辑和美丽,使大部分西方古桥,在对照之下,显得笨重和不明确”。 洛阳桥 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钓五年(1053),是我国最早的海港大石桥,闻名中外。(图六) 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古代在建造洛阳桥以前,虽已建成过千万座桥梁,打通了无数江河湖泊的阻隔,但还没有在濒临海湾、水深面阔的江上造桥,更没有在江海交汇处的喇叭口上建造过永久性桥梁。据《福建通志》记载,郡人李宠于宋庆历初(1041)“?石作浮桥”;十二年后,首先由僧宗以及郡人王实、卢锡倡议造石桥,可是没有成功。可见在此造桥确属不易,于是有人就将洛阳桥的建成归功于神。 当时建桥的实情,在桥南始建于宋仁宗末年(1031)的蔡忠惠(襄)祠内,有块《万安桥记》碑文作了记载。 图六 福建泉州洛阳桥 碑文告诉我们: 经过六年零八个月,建成了长360丈、宽1丈5尺的四十七孔石桥;耗资1400万,钱是募捐来的; 负责建桥者有十六人,五位列名者有二名是和尚。 洛阳桥以江为名,它的建成在中外桥梁建造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有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李约瑟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的:“在宋代有一个惊人发展,造了一系列巨大板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他们相比的。”其技术成就突出反映在三个首创上: 首先,是在宋朝以前一直沿用的“?石作浮桥”的基础上,在世界上首创现代称为“筏形基础”的技术。所谓筏形基础,是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满抛大石块,并向两侧展开相当的宽度,成一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洛阳桥的筏形桥基,宽度约达25米,长度500余米,高度因河床各处深浅不一而有高有矮。在近一百余年中,“筏形基础”已是现代桥梁较多运用的基础形式,当然在技术上要比那时完美得多了。 其二,是 《福建通志》载: 蔡襄“以蛎房 (即牡蛎)散置石基,盖胶固焉”。洛阳桥的建成,一是靠条石或块石自重相互挤压。洛阳桥的石桥墩不按照宋以前,或其他地区那样外圈砌筑块石或条石中间用大小不等、强度不一的碎石和沙土等填充的办法;而是都用整条大石,一层纵一层横垒置而成。二是用种植牡蛎来加强块石、条石间的固接。当时,石灰浆在水中不能凝结;如果用腰铁或铸铁件等办法来连接石块,铸铁件会很快被海水腐蚀。洛阳桥利用早已在东南沿海繁衍的牡蛎,使 “址石所垒” 能“蛎辄封之”,在桥梁史上别开生面。牡蛎是一种生长在浅海地区内的软体动物,它有两个贝壳,壳形不规则,大而厚重,左壳较大,附着在浅海岩石或别的物体上;右壳较小而薄,掩覆如盖,外壳收开,每1.25毫米能承受100公斤的压力。它与附生物胶结一体,不再分离。它的繁殖力很强,成片成丛的牡蛎无孔不入地在海边岩礁间密集繁生,可以把松散的石块胶结一体。为了维护洛阳桥的安全,桥梁附近地区禁止捕捉牡蛎,在明清就成为代代相传的乡规民约。 其三,就是在洛阳桥修建过程中利用潮水涨落,浮运和架设石梁、石条的方法。洛阳桥的石梁共有三百余块,每根石梁长约12米,宽厚约在0.5米以上,重七八吨。还有数以万计的桥墩、栏杆条石。宋代运输工具还较简陋,更无吊装设备,是如何把数以百计的石梁和几万块桥墩等石料从采石场地运送到建桥处并架设起来的呢?!我们从有关古籍的记载及调查访问中了解到,它是把沿岸及附近开采出来的石梁石块,放在木排上,随潮水的涨落进行运送、砌筑和架设的。趁退潮时砌筑桥墩。趁涨潮将载有石梁的木排驶入两个桥墩之间,待潮退,木排下降,石梁即被装在桥墩上的木绞车吊起,再慢慢放置在石墩上,并用木绞车校正好石梁的位置。明周亮工的《闽小记》、王慎中均称这种方法为“激浪以涨舟, 悬机以弦”。在明末清初的《吴将军图说》的一幅画中生动地显示了用简易吊车修理洛阳桥的情况。今天,浮运架桥的方法在国内外已被广泛采用,并可架设重达三四千吨的整孔钢桥,超过洛阳桥的石梁数百倍。可是不能忘记,首创浮运架桥技术的是建造中国洛阳桥的工匠们。 现存桥梁,基本上是乾隆二十六年时修筑的。 千百年来,围绕着洛阳桥的修建、传说、旅游,出现的文物、石刻、戏剧之多,居古名桥之首。还有石亭七座,分布在桥的南、北及中部。桥的中洲上有中亭与“西川甘雨”亭两座石亭,中亭内有修桥牌石十二座及摩崖两方,“西川甘雨”亭原为祈雨之地,内有“海内第一桥”横额。桥上还有数十只石狮。桥梁南北两端的祠、庙、庵中都有碑记石刻。桥南街尾蔡公祠中除前面已述的《万安桥记》石碑和下得海石像一尊外,还有一块近年摹刻的《万安桥记》,明清碑八座,明建蔡锡石像一尊,祠前有两座碑亭。桥北街旁的昭惠庙内有“永镇万安”匾额和石碑数座。各处散置修桥碑记共有二十六座之多。为纪念北宋建桥和尚义波,在桥北洛阳街靠海边建造了一座真身庵。 正由于桥址处于十分险恶之处,就会产生出“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 的壮观。清凌登有诗道:“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万横江乖。西有滚滚万壑流波之倾注,东有?灏湃澎潮汐之奔驰。石梁亘其上,震啮永不移。千秋万岁功利薄,直与天壤无休期。巍然巨石中流峙,雄镇东南数千里,遥望扶桑海日升,山头松柏常青青,……天空云?沧海阔,东风吹云海水裂。宇宙神物能有几,如此大观称奇绝。” 近年来,桥头海湾成了全国赛艇比赛、训练场地。 安平桥 在福建省晋江县,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 (1138),它是一座超过5华里的长大海湾石梁桥,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俗称五里西桥。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世懋的《闽部疏》中之所以说“闽中桥梁甲天下”,“甲”就“甲”在福建先后有洛阳桥、安平桥这样的名桥。 安平桥位于泉州至漳州公路旁的晋江县安海镇 (南宋时称石井镇),横跨于安海港海湾上,从东面的安海镇接到西边的南安县水头镇。安海港又称安平港,又名五港,水深10余丈,是宋元明时期泉州地区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作为古泉州海外交通航标的石湖村金钗山上的六胜塔和石狮市东南的万寿塔与安海港近在咫尺。 《石井镇安平桥记》载:“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里人黄护与僧智资各施万缗为之倡,派与护亡,越十四载未竟,绍兴二十一年郡守赵公令衿卒成之。” 安平桥长811丈(折算为2500米),宽1.6丈,酾水三百六十二道,历时十四年建成,工程之巨大,在古代石桥中,可谓首屈一指。 安平桥的桥梁结构仿照洛阳桥的样式。上面桥面用四至七根巨大石梁拼成,石梁长7至11米,宽、厚均在0.4米至0.8米,每根石梁重10至13吨。桥墩仍用条石纵横叠砌而成,墩宽1.8米至2米,墩长4.5米至5米,墩的形式有方形、两头尖端船形、半船形共三种。不设桥栏杆,是别具一格的漫潮桥。经1957年与1979年调查实测,桥长已缩短为2070米,桥墩为三百三十一个,少了三十个,其中有方形墩二百五十九个,半船形墩四十五个,两头尖船形墩二十七个;后两种筑于较深峻的水域。部分桥墩已成了安海镇的街道。(图七) 图七 福建晋江安平桥 《安平志》中说,因为桥太长,建桥时就在桥上造了五座亭子,以便行人憩息或躲风避雨。中间的“水心亭”是晋江县与南安县的分界处,清代曾因两县争夺地盘,扩张地界,殃及水心亭而使它遭到损毁,后来等到重新划定县界以后又重建。一桥跨两县的安平桥长得惊人,经我们查核,在1905年郑州黄河大桥建成以前的七八百年中,它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最长桥梁。“水心亭”亭柱上的对联“天下无桥长此桥”,在当时及以后几百年中,是当之无愧的。安平桥五座桥亭中规模最大的是水心亭,亭处桥中,俗名中亭。亭面宽10米,周围保存着历代重修碑记十三座。其中有一块清代铭刻的《民保奸剔》,对保护安平桥作了明文规定,是不多见的桥梁碑刻资料。中亭前两侧立着两尊石刻武士像,手执石剑,风格古朴,为宋代石刻。亭柱上与“天下无桥长此桥”相对的下联是“世间有佛宗斯佛”。门联、眉联上还刻有“水映无心”、“水秀山明桥跨海”等字句。桥东西两端的桥亭叫海潮庵,也留有清嘉庆重修碑刻。桥上还有两座布局周密的小憩亭,分别安放在东西海潮庵和水心亭之间。 沧海桑田,近代的安海湾已经逐渐为泥沙所淤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保留下来的2070米桥身下及其四周已是一片片青翠的田畴,只留下三股水道通行船只,偌大一座历史长桥掩映在稻穗麦浪之中,成了一座陆地长桥。1963年郭沫若到安平桥,留下了一首律诗:“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迹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蔡襄字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合诗意谁能识? 开劈荆榛第一条!” 在福建漳州,还有一座极为有名的建于宋代的虎渡桥。该桥一根石梁重达200余吨,将其架设于水深流急的大江之上,堪称世界奇迹。(图八) 卢沟桥 在北京丰台永定河上,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一处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纪念地。 卢沟桥名,首次出现在《新唐书》,“自桑乾水底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欲通漕至卢沟桥。达于宣大,以出蓟辽。在卢沟以上,山溪逼仄,不可通舟,故止下水于卢思台侧也”。不过,唐朝至金代的卢沟桥,还处于由渡口逐步发展成永久性桥梁的过渡时期。宋朝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云:“过卢沟河,水极湍激,燕人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都水监辄于此河两岸造浮梁。”按这一记载判断,当时渡河的方法是根据河水枯涨的情况不同而选定的,即在河水枯竭时筑设小型木桥,水涨的时候就用渡船或浮桥。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卢沟》诗中写道:“草草舆梁枕水坻,匆匆山驻濯涟漪。”从侧面说明桥是比较简陋的。 后来,燕蓟地区通往华北平原和南方各地的交通日益发达,改造卢沟桥渡迫在眉睫。经多年准备,金世宗(完颜雍)在其在位的后期决定下令修建卢沟石桥。未行而世宗崩。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复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明昌三年(1192)三月成,敕名曰广利。 可是“广利”的官称未被公众承认,桥仍以卢沟或芦沟为名。 自1189年到1192年近三年时间,卢沟桥建成。桥由十一孔不等跨圆弧拱 (拱净跨分别为11.40+12.00+12.60+12.80+13.18+13.45+13.30+13.15+12.64+12.47+12.35)组成,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总长266.5米。桥面净宽7.5米,连栏杆及挑出桥面的仰天石在内,最外边总宽9.3米。桥面当中稍为隆起,据实测桥面中心高起93.5厘米,约合千分之八的坡度,以便排水。两头桥堍的雁翅桥面,为喇叭形,入口处宽32米,斜长28.2米。 拱券用框式横联法砌筑。为了防止券脸石向外倾倒,在每个拱底有八道通贯的横条石与券脸石相交砌,使整个拱形成一体。在拱背上,平铺厚20厘米的护拱石一层,并且挑出券脸石外15厘米。拱券石厚95厘米,圆弧拱拱矢高和拱跨度之比约为1:3.5,较为平坦,在联拱石桥中尚属少见。拱石与拱石之间有腰铁联系。桥墩前尖后近方,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图九) 图八 福建漳州虎渡桥 图九 北京卢沟桥 桥建成后近八百年中,一直肩负着繁重的交通任务。卢沟桥在这条溃决泛滥难以胜数的河流上,屹立至今。足见在选择桥位,确定结构,建筑施工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如在砂夹卵石的地基上,打短木桩来承载桥梁基础,以减少桥基的沉陷等(其法俗称“插架法”)。技术人员用经纬仪对十个桥墩进行了测量,高低差都在10厘米上下,最大相差±12厘米,基础十分良好。 卢沟桥十一个桥孔中,中心孔最大,两侧逐孔递减,最外孔至中心孔增大的比率为1:1.1,比清朝官法做法的1:1.6要小许多。我国古桥历来注意对称,可卢沟桥在解放后的扩建及修缮中,却发现有不显露的不对称:望柱数目,桥南是140根,桥北是141根,多了一根;望柱之间的栏板,长的1.8至1.9米,短的只有1.3至1.4米;高度也稍有差别,桥西起第2孔计算跨径19米,第3孔应以1.1的比率递增,可是反而小0.7米。研究其原因,极可能是受建筑石料的限制,在不影响总体布局的情况下作了一些变动,是煞费苦心的。卢沟桥下的河流,屡次决口,仅从金代到解放前的七百五十余年间,留有记载的就达一百多次。特别是每年春夏之交(农历三四月),上游冰雪融化,水位猛涨,河面上又有大量冰块浮游,夹着白冰的浑浊河水奔泄而下,犹如万马奔腾,比十条恶龙翻腾还要可怕。可是,石桥始终安然无恙。 其中奥妙何在呢?原来建桥者在修桥前就摸清了卢沟河的水情,根据水情,砌筑了十座特殊的桥墩。墩宽自6.5米至7.9米不等,约为桥跨的一半,十分坚实。墩前迎水面均有尖长为4.5米至5.2米的分水尖,它约占墩长的十分之四,分水尖宽5米。每个分水尖顶,垂直安置一根约26厘米边长的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迎水。分水尖凤凰台上,加压六层共达1.82米厚的压面石,以增加分水尖的压重。桥墩顺水的一面砌成利于泄水的船尾型,向内微微收进,使水流一出桥洞即能分散,减少了桥洞内的水的压力。为保护拱脚不被流冰冲坏,在拱脚和拱址石与墩身分水尖之间、流冰水位以下,作流线形过渡。 早在四五百年前,明朝的书籍中就有关于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的记载。《长安客话》上说:“左右石栏刻为狮形,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帝京景物略》上也说:“数之辄不尽。”这是因为桥上石狮子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大小不一,位置又变化无常,不易数清的缘故。1962年有关单位采用登记编号,来回复查的办法,数出桥上有大小石狮四百八十五个。按它们的位置可分为四种:一是在栏杆望柱头上的大狮子,二百八十一个;二是栏杆望柱头上大狮子身上的小狮子,一百九十八个;三是桥东端顶着栏杆作为抱鼓石用的大狮子两个; 四是桥两头华表柱头上的石狮子四个。1979年以来,又在河中靠中心墩处发现一个大石狮,并复数小狮子为二百一十四个。这样,大小石狮子总数应为五百零二个。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是著名的艺术品。(图十)望柱头上的二百八十一个大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桥南边栏杆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大石狮均有雌雄之分,雌的大都在戏弄小狮子,雄的在滚弄绣球。大狮子身上的小石狮,大的十多厘米,小的仅几厘米。它们三三两两,有的爬在大狮子身上,有的伏在大狮子的头上或是背上,有的在大狮子的怀里戏斗。有的在大狮子身上奔跑,有的只露出了半个头一张嘴,有的正在戏弄着大狮子身上的铃铛或绒球。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令人迷恋忘返。它们数目众多,隐现无常,不仔细观察就难以发现它们,记数人若被那石狮神态迷住,就更难数清了。难怪会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的传说与歇后语。 图十 北京卢沟桥桥栏石狮 泸定桥 我国在隋唐时期乃至更早一些时间就出现了铁索桥。在云、贵、川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北盘江上和西藏的雅鲁藏布等江上,都有铁索桥的踪迹。(图十一)现存铁索桥的代表,首推四川的泸定桥和云南永平县的霁虹桥。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霁虹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 (1465―1487)。 图十一 云南巍山铁索桥 泸定桥是世界著名的铁索桥,屡次在世界桥梁博览会上展出,是我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泸定县城西的大渡河上。桥东是二郎山,桥西是海子山。泸定城一半坐落在二郎山山坡上,另一半紧贴大渡河,真是“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高崖夹峙一水,由西面进城,必须经过此桥。桥东岸竖立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一块,较详细地记载了桥梁附近的地理环境,桥梁的基本情况及桥建成后所起作用,碑立于康熙四十七年 (1708) 二月初三,是不多见的桥碑。 《碑记》刻有:“(泸定桥)仿铁锁桥规制建桥。桥东西长三十一丈一尺,宽九尺。旋索九条。索之长视桥身余八丈而嬴。覆板于上,又翼以扶拦,镇以铁柱,皆熔铁以庀事。”经后来实测:桥净跨100米(铁链跨长101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由九底四栏共十三根铁链组成。九根底索上面覆盖着纵横木板,两边各有两根扶手铁索。每根铁链平均长127.45米,由841至903个扁环扣联而成,十三根铁链共有11571个扁环。扁环长17至20厘米,外径9厘米,内径3厘米。全桥铁链重约21吨,其它铁件19吨,总计用锻铁40吨。 查礼咏泸定桥诗曰: 蜀疆多尚竹索桥,松维茂保跨江饶; 几年频涉竟忘险,微躯一任轻风飘。 斯桥熔铁作坚链,一十三条牵二岸; 巨木盘根系铁重,桥亭对峙高云汉。 左冶犀牛右蜈蚣,怪物镇水骇龙宫; 洪涛奔浪走其下,迢迢波际飞长虹。 大渡河水湍急,犹如卷雪。尤其是在五、六、七、八月的夏秋季节,呈褐红色的流水犹如瀑布从上游山峡间倾泻下来,冲击着河底参差耸立的巨石,溅起丈余高的白色浪花。流水声淹没了一切。据测定,河水流速高达每秒6米以上(冬季枯水季节也到1米/秒),年洪水位与枯水位相差6米。铁索桥的晃动很大,尤其在风雨飘摇之时,更是“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桥上行人当然会“人影漾波”,在桥上常会感到目眩心骇,不能自持。 这么粗重的铁索是如何从一边拉到对岸的呢?要把每根重1.6吨多、粗如碗口的铁索,在缺乏设备的数百年前,在群山中,拉过礁石密布、漩涡丛生的大渡河,谈何容易!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云南略考》记载与1976年我们的实地考查走访时了解到,造泸定桥时先以小船载铁链由东岸运向西岸,由于链重水急,船还没有到达西岸就掀翻了,总是不能成功。后来,有一位少数民族的僧人指教建桥者:先把巨绳系于两岸桥亭横梁上,将带有长绳的短竹筒套在巨绳上,把铁索穿挂在竹筒内,在河对岸用七、八个人牵拽长绳,带动竹筒使铁索沿着巨绳滑向对岸。那么,巨绳又是如何过河的呢?特别是对于V型河床又难以舟渡的地方。先用如钓鱼线粗细的绳子,下悬铁锤,把它甩过河再把它换成粗的麻绳,最后换成巨绳。这与清姚莹著的《康?纪行》所记泸定桥铁链的安装方法相符。 那么,铁索被牵引过河后,又如何把铁索拉紧并锚固牢靠?这是索桥成败的关键所在。泸定桥的铁索一端先在西岸固定,另一端围绕在东岸二个直径约为5至6米的大木辊上。木辊表面上挖了很多交叉洞眼,用木棒插入,扳动木棒,使木辊滚动,铁索随之慢慢拉紧。拉紧一段,用插销插在重叠的扁环中,紧到不满一个扁环时,就用铁板条作为楔子一片一片插入隙缝中,到拉紧为止。这一工作需要七十至八十个劳动力。铁索拉紧后,把它锚套固定在桥台后面落井中的困龙上,困龙紧贴在地龙桩上(西桥台有八根地龙桩,东桥台有七根地龙桩)。困龙与地龙桩均为圆柱形实棒,由生铁制成。困龙长4米,直径20厘米。地龙桩直径为14至20厘米不等,埋置在桥台中的深度估计在7米多,埋入部分的四周用灰浆块石胶固好。地龙桩埋置在离桥台顶面有5米多的地方,以便得到足够的压重。据估算西岸桥台自重约2300吨,铁索传给桥台总拉力仅210吨,安全系数较大。利用桥台自重作为压重,来承受铁索的巨大拉力,是我国古代桥工的一个创造。 铁索多采用锻铁制成。我国土法冶炼的锻铁,其强度还是较高的。清代的链子,链环每股直径25毫米,破断力为21至26吨,约合每平方厘米2.1至2.6吨,已相当于普通钢的强度。铁索桥的建成,既体现桥工的聪明才智,还包含着他们的血泪辛酸。 桥在静载作用下,水平中垂2.3米,而东桥台高出西桥台68厘米(这样做也有利于拉紧铁索),所以铁索在河中最大垂度偏离桥跨中5米,其量为1.62米,与桥净跨度相比为1.62%。铁索缺乏刚性,摇晃很大。为此,东西桥台有高差以减缓摇晃; 同时在二端有三处用上下两根铁夹板把九根底索锁住,还订出行走桥上不得跳跃,不准二十五人以上同时过桥等规定,以减少晃动。 西桥台直接砌筑在岩石上。东桥台基础未到岩石,台下有厚木板,估计可能是木桩基础上面铺的木板,基础前面原有“羊圈”,即用木笼填河卵石作成围堰,以防止基础与桥岸被洪水冲刷。现在已改建成混凝土墙。 永济桥 它是侗族风雨桥的杰出代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贵州、广西、湖南毗连地区,居住着侗族同胞。他们大都依山傍水、几十户至上百户地集居在一个村寨。侗族擅长于木构建筑,有良好的建筑技术。在他们居住及劳动的地区,风雨桥、板凳桥横卧,鼓楼矗立,这些桥梁与鼓楼均具有独特的侗族风格,成了该民族的一种建筑标志。 风雨桥是一种屋桥,桥上有桥屋、桥廊或桥楼。侗族集居区属亚热带湿润地区,这种桥梁具有躲雨避风的作用,风雨桥由此得名。风雨桥常建在寨前村后,有的风雨桥则建在田间地角间。侗族同胞把风雨桥看作为一种吉祥建筑物,逢年过节还有敬“桥”的习俗。据统计,侗族聚居地区约有近百座风雨桥。 风雨桥桥长一般在20至30米,最长的达60至70米。桥孔有单孔、双孔、三孔、四孔等,不拘一格。侗族同胞建造风雨桥,一是事前不绘制任何建筑图 (包括草图),二是不搭建脚手架,三是不用一颗铁钉或铁件。这种建桥技艺一代又一代地在实践中流传下来。 风雨桥的桥廊、桥屋中有彩画、佛座、神仙像,廊屋正脊上有诸如“鸾凤和鸣”、“双龙戏珠”等彩塑,装扮得如花似锦,所以人们又称风雨桥为“花桥”或“大花桥”。风雨桥与侗族同胞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既是侗族姑娘们绣花针织的地方,又是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更是民族娱乐、休息之处,特别是遇到民族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风雨桥就成了人们尽情欢娱的乐园。 风雨桥的杰出代表要推程阳永济桥。永济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北20公里的程阳村,跨林溪河。(图十二)《三江县志》记,桥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的伸臂木梁桥,每孔净跨长14.2米,全长64.4米,加两端桥堍总长达76米,桥宽3.4米,桥高10.6米,石墩木面瓦屋顶,人们从桥头两侧登石级上桥。桥的正梁是在五座青石桥墩上用直径1.6尺的八根连排杉木分上下三层迭合向两边挑出,在桥孔中间相接。民间形象地称之为“喜鹊窠”。人们在正梁上铺板、竖柱、盖屋、添瓦,构成一条空中长廊,故它又称为“廊桥”。每个桥墩上都建有一座楼亭,中央楼亭是一座四层、六角形重檐结构,其两旁楼亭为四层四角重檐亭,这三座楼亭均为攒尖顶;桥的两端是两座四层殿形楼亭,为歇山顶;桥廊与楼亭相互贯通。这些塔型或殿型式桥亭,亭檐层层向上,如翼欲飞。一眼望去,廊楼重瓴联阁,既雄伟又玲珑秀丽,镶嵌于青山绿水之中,令人陶醉。在桥亭和桥廊的板壁上,有许多构图精美的侗族图案雕刻,桥廊两旁设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憩。 图十二 广西三江风雨桥 郭沫若在1965年10月曾为该桥题诗: 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层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栽抚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永济桥的大梁、桥面、栏杆、楼廊、屋顶均用三江盛产的杉木制成,最大杉木头径53厘米,全桥不用一颗钉子或一块铁件,所有木构件的连接全是巧妙地用榫梢接合。大小木构件,纵横交错,斜穿直套,精细严谨,构件间联系牢固,确是“竹木一身坚胜铁”。侗族人民在建造住宅、凉亭、鼓楼等建筑也是不用一颗钉、一把泥,全部用杉木结构筑成;特别是侗族建筑中体型最大的鼓楼,也是榫梢结合式的木构建筑。离永济桥数公里远的马胖鼓楼,楼高13米,檐宽13米,九层飞檐,歇山顶,气势雄伟,是侗族鼓楼的代表作。而永济桥两端的四层殿形楼亭,就是仿照鼓楼建造的。 永济桥等桥上为什么要造“楼”建“屋”呢?其原因一是桥梁净跨达14.2米,难以采伐到如此长的木料;为了增大正梁的长度,桥工们设法在桥墩上放置三层逐渐伸长的杉木为墩柱挑梁,正梁架在挑梁上,而不是桥墩上。挑梁是以桥墩为支撑点的杠杆,五座桥亭各自起着重力平衡作用,使负载近20万斤重的正梁安然不动。二是我国岭南地区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木梁桥上造屋建楼,可供远行的人们借此歇脚避风雨,又可供附近居民纳凉消暑,还能增强桥梁的稳定性,避免木梁被洪水冲走,防止雨水直接渗入导致木梁腐烂,从而延长了木桥寿命。桥上修建楼屋更能够给当地山水之间增添景色。可以说,桥上建屋,收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全面性效果。这种装饰与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形式,是我国古代桥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值得继承与发扬。 广济桥 广济桥,又名湘子桥,位于潮州市(原潮安县)东门外,正对济川门 (城门及旧城墙仍在),横跨韩江,至韩山(原名江山)脚下,是我国古代梁桥和浮桥相结合的一座桥梁。(图十三)梁桥分成东西两段,东段十二孔,长283米;西段七孔,长137米。东西两段之间,是用十八只梭船搭成的浮桥,宽约百米,能开能合。广济桥全长515米,宽约5米,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 (1170)。桥中专门设有一段可以开合的浮桥,定时启闭,以适应水陆双方交通的需要。 韩江上游两大支流,东支汀江和西支梅河,交汇于三河坝,水急滩多,在这里建造大桥,确非易事。因此,桥西的桥墩整整修建了五十六年,桥东的桥墩修建了十五年,均为建桥史上所罕见。桥建成时,桥中一段只用小舟摆渡,取名济川桥。又曾名 “丁公桥”; 因有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的石碑于桥畔的传说;又为了念颂韩愈任潮州刺史期间,释奴、改水、修堤、兴学育才、招贤纳士的显赫政绩,在宋朝把江山改为韩山后,把该桥俗称为湘子桥。明宣德年间重修,更名广济桥。 广济桥边潮汐涨落甚大,每年阴历八月,潮汐涨落可达3.7米。“湘桥春涨”被视为一种奇迹,是潮州八景之一,成为众多诗人吟诵的对象。清乾隆一位进士曾赋《湘桥春涨》 诗云: 湘桥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雅州涨起翻挑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风光几拟到层霄。 广济桥的桥墩之大,为古桥中少见。西岸桥墩较小,宽度也达5.7-10.3米,长度为10.0-17.5米;东岸桥墩大,宽度可达9.9―13.85米,长度为14.4-21.7米。桥墩用花岗石块卯榫砌成,十分坚实;加之它特别宽长,使桥面得以“广三丈”,除了满足当时的交通运输以外,还有条件在桥墩上兴建亭台楼阁,在桥上造屋。明姚友直在《广济桥记》中记有:明宣德年间(1426-1435),于修桥的同时,在“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环以栏槛”,“又建高楼十二,由桥西亭而东为楼五,凡楼屋五十间”,“由浮梁而东为楼七,凡楼屋七十六间”。明弘治年间(1488-1505)重修石洲(墩),“在洲建亭二十间”。据潮安县文化局所编材料称,明正德八年(1513)增建一墩,同时在墩上又增建一亭楼。明万历间重修桥上木屋,群集成市。这样,几乎所有桥墩上都有了高楼。当时,桥上木屋鳞次栉比,楼台相对,商贩汇集,热闹非凡;在清代的《潮州广济桥图》上我们还能领略到这种蔚为壮观的场面。怪不得初到广济桥的人,由于淹没于熙熙攘攘的桥市、置身于密密麻麻的店面之中,以致连咆哮的春潮和宽广的江面也不闻不见了。 图十三 古代国画中的广东潮州湘子桥 在桥上建屋造庙设市的现象,我国远在隋唐以前就已经有了,直至今天在人烟稀少的山区、高原仍可发现,在江、浙、闽、广、湘、云、贵、川等地方志书中都可找到。可是,像广济桥那样的桥市,为古今中外桥梁史上所罕见。 广济桥采用了梁桥和浮桥相结合的桥型,中间浮桥可以开合,是中外早期开合桥梁的先例。 观音桥 位于江西庐山南侧五老峰下、玉渊潭南栖贤古寺旁,横跨于山涧东西悬崖上。因苏东坡题诗将此处比喻为瞿塘三峡,故观音桥亦称三峡桥;又因在栖贤寺旁,又名栖贤桥。观音桥为单孔石拱桥,桥跨径约10米,全长20.45米,桥宽4.1米。桥下有石刻 “金井” 二字。 观音桥的拱圈用并列拱券,与河北赵州桥一样,每券拱石凹凸相接,工艺奇特。各列拱券之间联系方法不明,但从湖北武当山下发现的一座与观音桥一样是拱券凹凸榫接、已拆废的古石拱桥的拱券石上看到,拱石两侧有暗的榫接槽,说明并列拱券横向亦有联系。无榫接并列拱券的优点是石块制造要求低,安装时简单;同时存在横向联系薄弱,全拱易于松动会使两侧拱券外倾等缺点。 桥下为深潭,由桥上向下俯视,使人惊心动魄。凭桥栏远眺涧水,就会令人联想起唐李白在庐山香炉峰观瀑布时留下的名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观音桥不仅自身是一个景点,而且又是一处极好的观景点。 由桥侧沿台阶而下,达一石台,有栏环绕。于此仰望,可见桥拱中心券石上刻着阳文: “维皇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岁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桥,上愿皇帝万岁,法轮常转,风调雨顺,天下民安,谨题。”东侧外券第六石上刻有“江州 (今日九江) 匠陈智福、智海、弟智洪”,西侧外券第七石上有“福州僧德朗勾当造桥”等字样。这些刻字说明,这座桥已历时九百七十余年,至今完好,未曾大修;造桥的除江西、福建等地匠人外,且有和尚参与。唐宋时期佛教兴盛,而造桥又是“修善积德”的好事,建造观音桥者祈望桥成后,愿宋王朝国泰民安。而佛教的发展,使寺庙拥有较大的财产,有能力从事造桥等善事活动。 观音桥除苏轼(东坡)为其题诗外,宋代江西诗派的宗主、“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曾为其制铭。苏辙、杨万里等诗人也为观音桥题过诗。说明桥造好数十年后,就成为庐山五老峰下的重要景点,几百年来,为文人学士所青睐。该桥198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纤道桥 从杭州到绍兴,不管你乘火车、乘汽车或坐轮船,在到达绍兴之前的阮社乡,就会看到在肖 (山)绍(兴)运河上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带形长石平桥,它不跨越运河,而是与河流平行。这就是为拉纤用的绍兴柯桥区古纤道桥。(图十四) 宁 (波) 绍 (兴) 地区与杭 (州) 嘉 (兴) 湖 (州)为浙江省的繁荣富庶之地,自古以来素称鱼米之乡,特别是明清以来,经济较为发达。运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由于当时无以机器为动力的船只,仅凭风帆橹篙,运行缓慢,靠人力背纤有助于加快货船行运的速度,因而两岸的纤道特别多,同时,江南地区水网密集,运河纤道往往被纵横的小溪支流所阻挡。因而在纤道上就有不少简易狭小的纤道桥,纤道桥有砖石的,也有木头的,以石板的为多。 绍兴古纤道桥俗称百孔官塘,又称铁链桥。建于清同治年间 (1862―1874),长达386.2米,共有115跨,每跨净跨径2米左右,桥面用三根条石拼成,宽1.5米,桥墩用条石干砌,墩厚1.5米。桥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东端第四十五跨较高,以通小舟。桥头两端各设茶亭一座。现今明代始建的太平桥仍完好保存。清光绪九年时纤道桥有二百八十一跨,比今天的纤道桥多一百六十六跨,说明纤道桥的另一头已改为桑田了。 图十四 浙江绍兴古纤道桥 这种带状纤道桥桥型在国内外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过,为绍兴地区所独有,有的长达1至2公里(据说还有5至6公里长的)。据1981年考察,还有凡江的贯虹桥和二处残迹,一处在钱清附近,一处近绍兴县城,都建造在河面开阔之处。 绍兴柯桥地区的古纤道桥与一般纤道桥不同,而绍兴古纤道桥是与运河平行的建筑,这个奇特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呢?原来旧时运河两岸土地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有不少是低洼的沼泽地,芦苇蒿草丛生,每逢雨季汛期,洪水流入运河,年长日久,冲坏运河堤岸,运河的河面浅滩在扩大,影响载重货船的航运和纤夫拉纤行走,妨碍了正常的航行,绍兴古纤道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宽阔的运河浅水中建筑起来的一条水上带状纤道长桥。光绪年间始建时纤道桥有二百八十一洞,当有相当的长度。百年后之今日,还完好地保存一百一十五洞,也有近400米长。花岗岩石板铺成的长长的古纤道桥,静静地躺在绍兴柯桥附近的古运河的水面上。这座世界少见的古纤道桥,已成为山明水秀的绍兴地区的奇特景观,成为旅游景点。人们站在纤道桥头,极目远望,河与桥相接,不尽其端。近看,则桥影倒映水中,有若垂虹,为水乡增辉生色。 1983年绍兴市文管会对古纤道桥整修一新,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虹桥 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它是北宋的都城,也是我国六大文化古都之一,历史上曾经有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宋时,已是有一百多万人口的繁华城市。 汴水是南北大运河的一段,穿汴梁而过,是北宋皇朝最重要的漕运河道。 汴水航运繁密,隔河交通必须以桥为渡。当时在水门上下,就有不少桥梁;并出现了“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场面。《东京梦华录》记有:“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次曰顺成仓桥。入水门里曰便桥,次曰下土桥,次曰上土桥。投西角子门曰相国寺桥,次曰州桥(正名天汉桥)……”。虹桥即是其中负有盛名的一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我们留下了当年虹桥的形象。(图十五) 图十五 《清明上河图》 所绘河南汴梁虹桥 汴水不仅航运繁忙,而且水流很急,特别是洪水季节,常发生桥与舟相撞。为了避免撞船的危险,增大桥梁跨度,河中不设桥墩是十分必要的。青州 (今山东益都)的州官夏竦,于宋明道中 (1032-1033),在青州洋水上“叠巨石固其岸,取巨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不坏”。这就是第一座“无脚桥”――青州的南阳桥。安徽宿州(今宿县)知府陈希亮,让工匠仿照青州南阳桥建桥,获得成功,并得到了皇帝的赏赐。于是又进一步将“无脚桥”推广到汴梁。可以肯定,汴梁虹桥在宋熙宁元年 (1068) 前已经建成。 虹桥在桥头两端各有二根望柱(也称八字折柱),桥每边桥栏望柱至望柱中间有蜀柱二十三根。从倚立于栏杆上的人们来看,其中二蜀柱间有二人挤得较紧,从中估计出蜀柱间距约为80厘米。那么全桥望柱至望柱间,长约19.2米。从史书记载关于汴水的宽、深度来看,桥跨度取得恰当。《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开封府汴水:“周世宗显德四年(957)疏汴水入五丈河,初导河自开封历陈留,其广五丈。” 《宋会要》记: “大中祥符八年(1015)马元方请浚汴河,中流阔五丈,深五尺。”通过对宋丈尺折算,河阔约15.36米。从1984年挖出的州桥长度约为17米来看,也印证了汴水河阔在15至16米之间。望柱至中,较河宽长3.84米,是较为合理的。当时汴水的舟船,重载时入水深度不超过4尺,河水深5尺,桥下可直通所有船舻。木?矢高近5米,桥顶底面离水面在5米以上,桥下净空也能满足航行要求。 桥上除了凭栏观看船只或向船抛绳索的人士及船工外,栏杆内两边设有摊贩,按层次看来,从栏杆一边至另一边,其宽度在8至9米。桥面和街道是一色的,似乎铺了某种铺料,或即采取了培土垫层以实施压拱,所以当时人俗称它为土桥。 虹桥的载荷十分复杂,桥面上骑马、赶驴、拉车、抬轿、肩挑、设摊等各色人群,十分繁闹;在不到200平方米的桥面上聚集着这样多的人畜物品,十分少见。而且所负静荷很不匀称,桥栏两侧有所偏重,摊贩又均设在南半桥。 桥市我国早就有之,汴梁也有桥市,曾因桥市妨碍“车马过往”,宋天圣三年(1025)皇帝曾下令在汴京诸河桥上,百姓不得搭铺占栏。可是禁而不绝,仍出现画面上的情景。 虹桥除了承受以上荷载外,还要通过载重数十石(担)的“太平车”。要用二十余头的骡或驴、或是五至七头的牛,才能拉动的“太平车”,犹如一辆近3吨的卡车。根据《宋会要》记载,汴梁除平桥之外,都可以放重车通过。 要承受这么大而复杂的载荷的木拱桥,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结构呢?从桥下看去,在桥的宽度内一共并列有二十一组拱骨,拱骨是一根大圆木,直径约40厘米,圆木上下两面锯或锛成平面。二十一组拱骨,共分有两个系统。最外面一组拱骨,可称其为第一系统,是二根长拱骨和二根短拱骨;紧靠它的里面一组,可称其为第二系统,是由等长的拱骨组成。接连夹花排比过去,共十一组第一系统和十组第二系统。每一系统单独放置时是一个不稳定结构,会自行坍倒;为此,在两个系统拱木的交会点,设置横贯全桥宽度的横木,全桥共有五根横木。横木把两个系统的拱骨联系一起,成为稳定结构;以及在受到“太平车”那样的活载时,从横向把荷载分配到二十一组拱骨来共同承担。横木的上下面及与另一系统拱骨相交的倾斜面,很可能全部或局部锯锛成平面,使横木与拱骨接触密贴,避免像圆棍似那样容易滚动、滑移,达到结构稳定。据《渑水燕谈录》所载,其结构确为“取巨木数十相贯”。拱骨与横木之间的联结,从《图》上所画线条看,可能是捆绑式的,或是采用特制的箍形铁件。每根横木端头,钉有长方木板一块,上画兽头。拱骨上横铺桥面板,顺拱势到接岸处成反弯曲线,使道路和顺。 考虑到拱桥要产生水平推力及桥下水流由于束水而湍急,所以“叠巨石固其岸”,即用方正的条石砌筑桥台,又以熟铁鼓卯拉连,并在桥台两侧砌造石护岸。 桥面用严实的灰土面层,承受人畜车轮行走的磨耗,同时又有一定的摩阻力,便于它们的上下桥,特别是在雨雪天气。还能有效地阻止雨水侵蚀木拱骨,使木拱桥的使用寿命延长。 虹桥的主拱结构是我国的独创。它开创了用较短小的木料建造较大跨度桥梁的方法。拱骨结构简单明确,仅用纵横两类构件,交错配置,相互承托而成。构件类型少、加工简单,连接比较容易。可以按桥的跨度,在作坊里预制好构件,然后到建桥工地拼装成桥。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