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都文化旅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古都文化旅游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都文化旅游,系指与中国古都文化历史遗存(遗址、遗物、遗存)有直接关联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国古都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物化体现和组成部分。早在奴隶社会时,就有保卫奴隶主的城堡,那是在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的基础上产生的,随即加进了商品交易的内容,即为城市。河南淮阳平粮台和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城址,据推断可能属于夏朝。已发掘的筑有城墙的商城有河南郑州和湖北黄陂盘龙城。春秋战国城址已发掘较多,较重要者如齐临淄、燕下都、赵邯郸等,它们都有城、郭之分,都有夯土城垣。城在郭的一角,为王宫所在,占据高地,在夯土高台上建造宫殿;郭内主要居住平民,城市外廓不十分规整,体现了法家提出的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东汉末年曹操为魏王时营造的邺城具有重要意义,城为东西横长矩形,以东西向大街为横轴分城为南北二部,北为宫殿苑囿,南为居民闾里和衙署,从南墙正中向北的大街正对朝会宫殿,与横轴丁字相交,是城市纵轴。此后南朝建康、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和洛阳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个方式并有所发展。到了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改建使都城布局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其影响及于明清。汴梁是在唐汴州州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它与前代的最大区别就是原州衙改建的宫城不在里城的北部而接近正中,并且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街道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建筑也更密集。城市面貌已不像唐代的皇城只列衙署祖社,同时也杂处居宅,这是由于改建前的城中已有居民的原因。在古都中,元大都有意识地依据《考工记》的记述进行规划,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其宫前广场从宫城正门穿过皇城正门抵达都城正门,气势更大。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继承了元大都的规划并更加紧凑,全城规整方正的格局和中轴线上的系列处理使北京城市的建筑艺术、都市规模均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现存古代地方城市、古都大多为明清所遗。北方多平原,城市常取方正格局;南方多丘陵水道,城市顺山势河岸发展,不十分规整,如巴县、泉州、衡阳等。中国古都在突出主体、重视城市的有机整体性及与大环境的关系,在平面和主体的构图处理以及色彩的有机构成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也形成具有特色的古都文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