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坛庙建筑范例举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坛庙建筑范例举隅

分类:【传统文化】

北京天坛、社稷坛、太庙、国子监及曲阜孔庙等都是中国坛庙建筑的光辉范例,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北京天坛

天坛是中国最著名的坛庙建筑群,包括圜丘、祈年殿(图二)、皇穹宇、斋宫、神厨、神库、宰牲亭、七十二间廊庑、丹陛桥、回音壁及四周围墙等。原位于北京古城南郊,1553年增修北京外城,被包建在外城之内,处于永定门大街东侧,与西侧之先农坛相望。设两重坛墙,外墙东西1725米、南北1650米,占地约285万平方米;内墙东西1046米、南北1242米,面积为近130万平方米。坛墙原为土筑,以附古制,清乾隆年间在墙表包砖,以求实用与观瞻。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清两代多有修建。

圜丘,天坛建筑群之重要建筑物,位于建筑群南北中轴线之南端。明嘉靖九年始建,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建,尺度为明代圜丘的两倍,即今存圜丘。白石铺砌,三层圆台,测得下层直径54.7米,最上层直径23.5米。二重围墙,外围墙正方形,边宽169米,四边设棂星门。

图二 北京天坛祈年殿远观

图三 北京天坛祈年殿内部金色彩绘巨柱

圜丘最独特之处,是无屋宇覆盖,露天坛面,广博而壮阔,有情接蓝天之意蕴,实际在观念上,是以天宇为“屋顶”,有人工之建筑融入宇宙天地空间的磅礴构思,在意境上,进入了“天垂示于人、人拥入于天”的文化高度。

祈年殿,位于天坛平面中轴线之北端,为天坛建筑组群体量最大的建筑,耸立于砖砌台基之上。台基为长方形,东西宽165米,南北长191米。殿前设祈年殿门,取单檐庑殿式屋顶,有东西庑各九间,有三层汉白玉石砌圆基,称作祈谷坛,坛正中位置建祈年殿,平面呈圆形,直径按柱中心计为24.5米,高为38米,三重檐,琉璃瓦覆盖,殿身以内外二圈檐柱、金柱稳稳撑持,每圈十二柱,承托下层与中层腰檐(图三);中部另加四巨柱承载上檐与屋顶,柱高19.2米,通体红地金花缠枝莲彩绘。这四根龙井柱间有弧形阑额又四,上立瓜柱十二,以负载殿顶构架、天花、藻井。藻井极为灿烂。(参见建筑历史研究所《北京古建筑》,第21页)

祈年殿亦经多次改建。原为长方形大祀殿,明嘉靖十九年(1540)改筑圆形三层,所覆琉璃瓦上为青色,象征天宇; 中为黄色,象征大地; 下为绿色,象征五谷植物。而殿作金顶,以示辉煌。清乾隆十六年(1751)屋顶全作蓝色琉璃瓦。1889年毁于雷火,1890年即光绪十六年按原式重建,即现存佳构。

从总体文化意蕴分析,天坛建筑组群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占地广阔,相当于北京紫禁城三倍之多,而建筑物甚少,空地很多,视野开敞,气势磅礴。中国建筑一般以封闭、内向为审美心理特征,如北京明清四合院可为其典型。天坛尺度巨大,其圜丘不设屋顶,其原型为远古露天郊祭,而此设计既传统又质朴简洁,十分壮丽,成功地体现出中国人所一向崇尚的天人亲和关系。它的开敞意蕴略似广场,都由于坛之建造而更显得神圣、伟大。

其二,处处体现崇天这一文化主题。为此,反复强调“圆”这一建筑文化符号。重墙之模式为南方北圆(即将北墙的两个直角做圆),以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平面,祈年殿平面及三层檐,均为圆形。而皇穹宇这一赐名已经包含了“天圆”之文化观念。其外围墙又作“正圆形”,直径为63米,运用科学原理使其成为天下闻名的“回音壁”,寓“向天询问,即刻回应”之意。“圆”是天的象征性符号,重视“圆”的表现,使崇天这一文化主题深入人心。

其三,无比的崇高与神圣。德国古代著名美学家康德曾经指出,崇高关系到数与力的巨大。天坛建筑组群巨大的“数”,首先表现在占地之广。然而有趣而且值得深思的是,它并不以增加建筑物的幢数与间数来达到,而是恰恰相反,巨大的区域中只建造了少数几幢建筑,这一点与故宫的鳞次栉比恰成对照。

这就是说,无数的宫殿高耸可以表现出崇高;在广阔的区域里只恰当地建造几座壮伟的建筑,虽然其“数”不多,是又一种崇高。这归根结底,要看天坛之圜丘、祈年殿等在造型、位置、尺度、色彩等方面能否起到统驭全域、“独领风骚”的审美效果。倘若站在圜丘之上或祈年殿前观赏,其独特的造型、巨大的尺度与绚丽、浑朴的色彩立刻会造成人的惊奇感与肃穆感;倘从高处俯瞰整个天坛,只觉得三两人工建筑点缀其间,其恢宏的尺度,激起人苍茫、磅礴的感觉。而且,为了突出主体建筑圜丘与祈年殿的崇高、伟大,其余附属建筑均相应缩小了尺寸,如围墙墙体低矮就是一例,这是在对比之中突出主体建筑巨大的尺度感。

至于天坛丰富的象征意蕴,本书已屡有论及,这里从略。

北京社稷坛

北京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社之所。《孝经纬》有云,“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也。”社,从示从土,示有拜祭之意。故“社”字本身已具有崇拜土地的意思。社祭在远古时,可有两种方式,一是树立“社木”以祭,称为“立社”,木乃生命之象征,祭之目的,在于希冀它的昌盛;二则筑坛以祭,也是“立社”,始为封土,后则在土台之上建造坛庙。

如果说天坛是属于阳性文化的坛庙,那么社稷坛的文化属性就是阴性的。《周书》云,“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向南,于北墉下,答阴之义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国中之神,莫贵于社)天子太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

北京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至午门之御道西侧,与北京太庙(宗庙)隔街相应,现为北京中山公园。坛平面方形,周围?墙亦作方形,二层,高五尺,上层五丈见方,下层每边为五丈三尺,整个区域约2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形制仿自南京。清乾隆年间曾作改建,基本形制未作改变。也有享殿、拜殿、神厨等附属建筑,由北面南而祭,与天坛之祭法相反。现存北京社稷坛享殿为明永乐迁都北京时建,所用材料为楠木整材,榫卯技术结构精密,殿身彻上露明造,梁架为明代木构作法,是一件杰出的明代之作。(图四)

图四 北京社稷坛

关于社稷坛的文化观念十分古老,社为地神,稷为谷神,社稷是国家及其权力的象征,祭祀社稷既是对土地、农植的崇拜,也是对统治权力的崇拜。社稷祭祀始于周代。《周书》云,“诸侯受命于周,乃建立太社于国中。其?,东青山、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焘以黄土。”骊土,即黑土,是五方五色文化观念在坛筑上的表现。由此可见,社稷坛具有亲地的文化意义。

北京太庙

与社稷坛相对的,是北京皇家太庙。(图五)太庙位于天安门与午门之间御道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代虽经重修,大部分保持明代建筑风格。现于劳动人民文化宫内。

图五 北京太庙

太庙原是供奉皇族祖先、已故历朝皇帝“灵位”的地方。为了突出祖先崇拜的文化底蕴,在建筑及其环境的设计上颇具特色。整个太庙区以两重围墙环围,外墙东西240米,南北260米,近似于正方形,有规整、庄严之感。太庙区为红墙黄琉璃瓦顶的宫墙形制,封闭性空间,在皇城中自成一格,它位于宫城之左前方,与社稷坛相配,成《周礼?考工记》所谓“左祖右社”格局。从其正南三间琉璃砖门进入,正北面为所谓戟门,面阔五间,屋顶为单檐庑殿, 以单层汉白玉砌为台基, 门两侧原设七十二戟,以示后裔对祖宗护卫、敬重之意。门前又设金水河和石桥七座,隐约见出太和门制的一些用意。这种规格、排场表示出子裔对祖宗的敬爱。这戟门造型为典型的明代宫殿样式,其殿宇檐角曲线俏丽,出挑深远。虽不及唐代屋宇之雄浑,但又不像清代屋宇的竦耸。入戟门见纵向排列三大殿,以两个庭院连结。在第一重庭院建前殿、中殿,共位于一座巨大工字形汉白玉台基之上。前殿始建时作九间制,重檐庑殿顶,清时改十一间制,为帝王祭祖之处;中殿面阔九间,亦作庑殿顶,规格为屋顶形制之最,单檐。该殿后半部隔成九室,放置已故帝王即祖先“灵位”,这发展了自商代到周代开始的“天子七庙”制。中殿之后为后殿,专门放置除太祖及最近八帝“灵位”之外的其余先帝“灵位”。这三大殿还有东西庑、东西配殿等附属建筑,其建筑模式有类于故宫三大殿,可以说是故宫三大殿的“微型化”,但在文化品位尤其是建筑文化的伦理意义上,一点也不亚于故宫三大殿。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人王对先祖的崇敬。

北京国子监

所谓国子监,为中国清代太学,位于京城东北隅,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中国太学的文化源头远在西周,称为明堂雍辟。现存北京国子监所继承的是周代遗制,始建于元代武宗至大元年(1308)。北京国子监的主题建筑就是辟雍。该建筑方形平面,面阔三角,四周无墙而设?扇回廊,为讲学之所,居于圆形水池之中,圆水方屋,是其造型特点。有石桥四座通向池岸。辟雍为重檐攒尖顶,屋柱之外四周加立一周擎檐柱,形成立柱密集的柱廊。辟雍面阔22.2米,水池周长201米,辟雍与水池尺度比例较为适当,是一座实用兼富象征性的建筑。(图六)据史料记载,该建筑建成第二年,乾隆就来这里讲学,故其内设有宝座。它的象征性首先表现在水的运用上。古人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智的象征,紧扣国子监辟雍太学讲学之主题。

那么,既为讲学之所,为何又与礼制相关呢?并且这里似乎也与祭拜天地观念无涉,其实不然。北京国子监辟雍水池周长603尺(合201米),为象征阳性、阳刚与帝王威权、天的“九”的“六十七”倍 (603=9×67),而辟雍每边面阔66.6尺 (22.2米),是“六”的“十一点一”倍(6×11.1=66.6),在这里包含着“九”、“六”之数。在《周易》中,“九”为帝王至尊之数,筮数之极,“九”为阳爻之所称,天数;“六”为阴爻之所称,地数。天九地六,为天地运旋之时运。古人以为,为学及教化自然须应天地时运,所以,建辟雍为太学,实际是将崇拜天地自然的观念渗透在教化、开蒙达智之中。

图六 北京国子监辟雍

北京国子监辟雍。因其文化底蕴在于崇祀天地以求文运昌明,这是人对天地自然神的“敬礼”,故可归入于坛庙一类。

曲阜孔庙的儒学风范

关于曲阜孔庙,本书第一编曾经有所论述,这里,对它的形制、意义再作些补充。

现存曲阜孔庙为中国孔庙之最,传为建于孔夫子故宅遗址之上。1551年,有农民起义军焚曲阜旧城,现城平面以孔庙为中心。孔庙平面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南北600米,东西145米,纵深感极强,它是一个自南向北的八进建筑组群。其中多数建筑为明清佳构,少数为金元之制。宋代所建孔庙,据史载规模宏大,今已无存。

曲阜孔庙是中轴对称建筑制度的一个典型。为了满足朝圣者的朝圣心理,沿着中轴线以建筑序列构成重重叠叠的进深境界,无疑是必要的。从审美功能上分析,八进院落又可相对分为三组。其一,自一进至三进为孔庙之“序曲”,通过中轴线上的门屋、牌坊、石桥之导引,培养与积累人的崇祀感情,肃穆而庄严。(图七)尤其四座牌坊为孔氏、孔学之“记功碑”,而且这里柏树森林,更增添了静穆与壮美。其二,自大中门始到大成门止,又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在这里,穿过大中门,进同文门、到奎文阁,建筑情调与崇祀气氛进一步加浓。这里高墙耸立,尤其奎文阁形体巨硕,两层、三重檐、歇山顶,望之肃然。阁之左前侧为东院皇帝驻跸之处,右侧,西院为斋宿之所。同时,这里集中了大量颂孔碑亭,标志着历代儒学的昌明与帝王的倡导。其三,自大成门北进至杏坛,到大成殿,为孔庙高潮所在。然后经寝殿到圣迹殿为尾声。整座孔庙,是一条歌孔颂儒的 “长河”。

图七 山东曲阜孔府二堂

大成殿建于方形白石台基之上。其形制以北宋天禧元年 (1017) 始建模式,明代重构,再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该殿作面阔九间,仅次于太和殿,为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其规格与故宫保和殿相当。经实测,面阔45.78米,进深24.89米,殿内净高24.8米,构成了一个严谨、方正的室内空间。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殿之主立面有一列石雕云龙立柱,龙像腾跃,非常生动,为国内石柱雕饰之杰作,其余檐柱八棱线亦刻云龙形象,歌颂“皇恩浩荡”。殿内正中供孔子“灵位”,有楠木柱高擎屋宇,天花彩绘、藻井金饰,十分璀璨辉煌。大成殿前庭广阔,满植古柏参天,殿前有大型露台,供祭祀舞乐之用。寝殿供奉孔妻“灵位”,左右廊庑列孔子门徒及历代圣贤名儒一百五十六人,以示儒学门嗣之兴旺。在大成门左右两侧稍北部,又设礼器库、乐器库,礼、乐两项,概括了孔子的全部学问、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文章与行为规范。在圣迹殿后,还设有神庖、神厨等附属建筑,供祭孔之需。整座孔庙气度恢宏,庙墙森立,角楼相望,俨然宫阙禁地,以上木在科学与美学规律意义上的有机、有序的群构组合,充分体现出以孔夫子原始儒学为楷模的儒家风范的精神意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