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宗教文化与旅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宗教文化与旅游分类:【传统文化】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灿烂的宗教文化不仅以其教义精深而浸入人心,而且各类宗教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画卷。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皆有其深厚的土壤和文化积淀。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神仙方术。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和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先秦时的哲学派别。而作为宗教的道教的形成则晚得多。道教尊奉老子,有自己独特的醮仪戒规和组织形式。道教徒的理想是修炼成仙,因而多择深山大岳为修炼之地。道教名山亦多称为神仙所居的“洞天福地”,风景秀丽,融山水与宫观为一体。在仙山上既可以渴望长生不死,又享受山林之美的生活情趣。在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有:山东的泰山、崂山,陕西的华山、终南山,河北的恒山,江西的龙虎山,四川的青城山,河南的嵩山,广东的罗浮山等。其中泰山被称为东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衡山为南岳,嵩山为中岳,统称五岳。佛教是古代印度的宗教之一。佛教提出人们只有信奉释伽牟尼,努力修行,才能摆脱生死苦恼,达到解脱成佛的目标。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纷争、调整、适应和融合的过程。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入鼎盛阶段,出现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派别,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等。佛教对中国文学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朝诗人王维以禅入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名著中均有佛教的描写。《西游记》中唐僧赴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兴建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少著名寺院建筑在风景秀丽的名山之中,既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又使佛教寺庙与大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如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等。此外,不少信徒开凿洞窟,塑造佛像,以期达到弘扬传播的目的,保存了大量的壁画、雕塑、石刻等艺术精品,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佛教徒也为中国文化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全国24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3是佛教寺庙、殿堂碑塔。藏传佛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之一。藏传佛教格鲁派有六大寺院,即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而塔尔寺尤为著名,声名远扬,香火袅袅,至今犹盛。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的穆罕默德(570―632年)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要求每个穆斯林信安拉,信诸天使,信《古兰经》等,信使者穆罕默德,信死后复活及末日审判,还要求每个穆斯林严格遵守五项宗教功课。伊斯兰教大约在公元8世纪传入中国,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表现出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适应,又保持了伊斯兰教宗教文化的特色。各地穆斯林都有其独特风格的清真寺建筑。明代以后,中原内地的伊斯兰教建筑普遍采取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和木结构体系,但礼拜大殿仍严格遵循朝向麦加以及殿内不得饰以任何偶像的原则。西安的化觉寺,北京牛街礼拜寺和东四清真寺,银川大寺,天津北大寺,沈阳南大寺等,为其代表性建筑。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分天主教、新教、正教三大派系,经典为《圣经》。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唐初,时被称为景教。西安碑林博物馆存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后基督教在中国时传时断。19世纪基督教第四次传入中国,在各地都有教堂。著名的有北京西什库教堂、南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广州圣心大教堂;成都平安桥主教座堂;天津老西开教堂;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哈尔滨南岗尼古拉教堂等。天主教教堂一般正面悬挂大幅耶稣受难的油画,圣母像高立在祭台上,肃穆壮观。多采用哥特式建筑,巍峨高耸,寓意着向天升华,皈依上帝。中国宗教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图画,它向人们展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宗教的生长和流传演变,从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及自然山水的完美结合,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壁画、石窟、经幢、塔庙、道观乃至宗教习俗、经传、音乐、服饰等无不对旅游者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