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宫中筵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宫中筵宴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的宫中筵宴,名目繁多,规格不一,仪式繁缛。清代宫中档案对宫中筵宴的名称、规格、内容等,均有详细记述,可作为古代宫中筵宴的典型。其特点和内容是:1、宫中筵宴,名目繁多,目的各异。如为了团结蒙古族的王公贵族,每年除夕之日举行“除夕宴”。为了鼓励和表彰儒臣翰林等官员,每当钦命编修实录、圣训之期,特办“修书宴”。如遇大军胜利归来,又有“凯旋宴”。为了优抚知识分子,于顺天乡试揭晓次日,举办“乡试宴”,又称“鹿鸣宴”。为了宣扬皇帝的“恩荣”和“威仪”,尚有殿试传胪次日宴于礼部的“恩荣宴”;皇帝经筵礼成,宴于文华殿的“经筵宴”;临雍礼成,宴于礼部的“临雍宴”。此外,宗室筵宴、上元节宴,以及皇帝“万寿”、皇后“千秋”、皇子大婚、公主下嫁等等,都要举行筵宴。各种宫廷筵宴(皇帝同后妃共同进膳的节日家宴除外),均作为嘉礼,成为定制,相沿遵行。还有规模盛大的“千叟宴”。2、宫中筵宴,礼仪隆重,节规繁多。宫中大宴所用宴桌、式样,桌面摆设,点心、果盒、群膳、冷膳、热膳等数量,所用餐具形状名称,均有严格规制和区别。皇帝用金龙大宴桌,皇帝座位两边,分摆头桌、二桌、三桌等,左尊右卑,皇后、妃嫔或王子、贝勒等,均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皇帝入座、出座,进汤膳,进酒膳,均有音乐伴奏;仪式十分隆重,庄严肃穆;礼节相当繁琐,处处体现君尊臣卑。3、宫中筵宴,规格、等第均有严格区分。宫中每次筵宴均由光禄寺和内务府负责备办宴席桌张。光禄寺备办的筵席分满汉两种。满席分六等:一等席,用于帝、后死后的随筵;二等席,用于皇贵妃死后的随筵;三等席,用于贵妃、妃和嫔死后的随筵;四等席,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朝贺筵宴,皇帝大婚、大军凯旋、公主和郡主成婚等各种筵宴及贵人死后的随筵等;五等席,用于筵宴朝鲜进贡的正、副使臣,西藏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贡使,除夕赐下嫁外藩之公主及蒙古王公、台吉等的馔宴;六等席,用于赐宴经筵讲书,衍圣公来朝,越南、琉球、暹逻(今泰国)、缅甸、苏禄(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南掌(今老挝)等国来朝的贡使。汉席则分一、二、三等及上席、中席五类。主要用于临雍宴,文、武会试考官出闱宴,实录、会典等书开馆编纂日及告成日赐宴等。如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在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入宴群臣及并未入座者共五千余人。中国宫中筵宴,是访古、仿古旅游,宫廷饮食文化旅游活动中,中外旅游者所参与、体察的重要项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