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宫殿的崇高地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宫殿的崇高地位

分类:【传统文化】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官本位”文化,政治(权力)、伦理内容,是这一文化不竭的“生命”。在文明社会之前原始氏族的文化中,虽然在生产劳动、产品分配及人格意义上,尚未出现不平等的原始等级现象,然而,远古氏族的首领们,一定比一般的氏族成员显得更有力,他们往往更被神化。传说中的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也许并非实有其人,作为后世所认同的中华先祖的代表人物,作为氏族首领的代表,就是神圣的原始偶像。于是,在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平等之前,在上古社会人与神之间原始文化意义上的不平等,已经早早地登上中国文化史的舞台。

这是中国文化的“准政治”、“准伦理”的史前阶段。正因如此,在夏、商之际中华民族进入阶级文明社会之后,奴隶制与封建制政治、伦理文化之最集中、最强烈的表现,即帝王的威权与神圣就是无与伦比的。

正是因为这一文化之强烈的政治伦理性质,决定了与之相应的中国宫殿建筑文化的高度繁荣。

中国宫殿是中国建筑文化类型的主角,它是古代都城当之无愧的主体。

首先,中国宫殿建筑的历史,几乎与中国古城的文化史一样悠久。目前已知,大约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遗址,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商代早期之文化遗存。其次,中国宫殿的选址都是最严格而又力求注意生态环境的,一般都选择那些水土环境好、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造,它总处于整座都城的重要位置,并且极重“风水”。又次,历代都力求将国内最精良的建筑材料使用于宫殿建筑,并且总是努力施用各时代最先进的建筑结构、技术与艺术,这一点,也许只有某些陵寝、坛庙与宗教建筑尚可相比,而其总体水平,当以宫殿为最。无论大木作、小木作的技艺水平以及其余各种建造水平,都是第一流的,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历来关于宫殿建筑的资料丰富而翔实,史官们对宫殿建造的记载总是给予极大的注意,关于这一点只要去读一下廿四史就可明了。十八世纪清代出现过一部《宫室考》,对宫殿建筑作了全面的阐述,著者是任启运。统治者建造都城,除了要求在军事功能上使城池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之外,更重要的是竭力关注宫殿的建造。秦之阿房宫、汉之未央宫、唐之大明宫 (图二),以及明、清之北京故宫等,莫不如此。

图二 唐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

宫殿是帝王地位、身份与威权的象征,是国家、民族之政治、伦理在地平线上的光辉而巨大的侧影,也是民族文化之灿烂的旗帜,关于此,唐大明宫麟德殿具有代表性。

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的历史,是以大量宗教建筑“组织”起来的,那么,中国建筑文化,无疑是围绕着都城之宫殿而“写就”的。这是因为,中国历来是一个“淡于宗教”、浓于政治伦理的东方古国。

日本学者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指出:重视宫殿建筑,“这是中国建筑最大的特色”;李允闫《华夏意匠》也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宫都不是一组孤立的建筑群,它是连同整个首都的城市规划而一起考虑的。在建筑设计上,它所能达到的深远与宽广,它组织的复杂和严谨,至今为止,世界上是没有哪一类建筑物能与之相比的。至于其它同时代同类的建筑物,论气魄和规模,相较之下都大为逊色”。这一观点似乎有点过分,因为中国一些坛庙或是帝王陵寝以及个别佛寺道观,也有建造得十分精彩的。然而论规模之恢宏、技艺之高超、品位之崇高,在所有中国建筑类型中,宫殿则是首屈一指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