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工农红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工农红军分类:【传统文化】 简称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并相继建立工农革命军等武装队伍。1927年12月广州起义时,中共广东省委曾决定组织工农红军,但因起义很快失败而未成。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军事工作大纲》,其中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此后,各地工农革命军及其它工农武装陆续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到1930年,全国各地红军发展到约10万人,成立了第一、第四两个方面军,并建立了中央苏区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苏区,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全国红军总人数最多时达到近30万人。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指导,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后,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的红军也先后离开苏区进行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7月,红军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组成了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陕甘宁地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