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帝陵建筑范例举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帝陵建筑范例举隅

分类:【传统文化】

历代帝王修筑自己的陵寝都不惜工本,唯恐死后生活亚于活着之时。因此从“始皇”陵开始,陵寝建筑发展得愈益登峰造极。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东5公里,距西安约35公里,南踞骊山,北临渭河。这位生前横扫六合声名赫赫的君主长眠之地规模十分宏大,不仅是陵墓的“中国之最”,大概也堪称“世界之最”。(图六)

图六 现存秦始皇陵丘远眺

秦始皇陵未经全面发掘,地宫之情况未知。从其陵园布局看,有七个特点:

(1)陵墓有内外两重城垣,是南北狭长的“回”字形。外城四角有角楼。内外城都为狭长的长方形。陵体近于方形复斗式,坐落于城之南部偏西。内外城的南部,东、西、南三面都有双重城门,陵墓正处于这三个双重城门的交会点上。

(2) 在陵墓以西墓道的一个配房中,埋有成组的车马,既有髹漆的木车,又有彩绘的铜御手和铜车马。已经发掘出两组铜车马,都是由铜御手驾御的四匹铜马的大型铜车。

(3)在陵墓西北角的内行城之间,发现有左右饲官的建筑遗址。饲官是陵寝中供给饮食的官,包括每天多次供奉墓主的饮食在内。

(4)在内城中心,南距陵墓封土150米处,有一组建筑遗址,有讲究的地面、门道,有的以素面石板铺地,有的用很精美的线雕菱形铺地石铺地,石上有编号,出土有径61厘米大半圆形瓦当。

(5)从内城中心的寝殿建筑遗址,向东有一条东西向的长墙,直到东边内城,同时向北有一条南北向的长墙,直到北边内城。这样使内城的东北部隔成一个长方形的区域,向北有门可以通向外城,向南有门可通向陵寝与陵墓。

(6)在陵地内外城的南部以东,有一长条南北向的陪葬墓地区,当是一些亲属与大臣葬地。

(7)在陵墓东边外城1000米处,正当东门大道的北侧,有三个放置兵马俑的从葬坑。南边是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大坑,现已建成兵马俑博物馆之陈列室;北边有和南边长方形大坑并行的两个东西向坑,东面的坑有点象矩尺形,西面的小坑作西向的凹字形。三坑大约埋葬步兵、车兵、骑兵等俑近万件,马五百多匹,木质战车一百三十多乘,组成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在兵马俑坑西800米处,还有马厩坑。

陵墓在内城南部,占有整个陵园西南角。

为何秦始皇陵园中建置陵寝的长方形小城要筑在陵园的西部呢?

按照当时礼制,以西方为上,尊长应居于西方。《风俗通义》云,“宅不西益。俗说西者为上,上益宅者,妨家长也。原其所以西上者,《礼记》 ‘南向北向,西方为上’,《尔雅》 ‘西南隅谓之奥’,尊长之处也。不西益者,恐动摇之耳。”以西为上,以西南角为尊长之处,为当时风水观念。

这种以西方为上的习俗,历史悠久,是沿袭古代礼制。《礼记》云,“为人子者,居不主奥。”郑玄注:“谓与父同宫者也。不敢当其尊处。”古代之室西南隅,为尊长所居,小辈不能居住。秦始皇陵园中的陵墓设于西南角,是按古礼西南为尊处之故。按照礼制是“尊长在西,卑幼在东”,故陵园整个朝向东方,在东方正中设有大道和东门阙。另一方面又是用来表现秦人威镇东方的形势。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陵园的位置,正居于国都咸阳以东的正东方向,这说明骊山园位置的设计是煞费苦心的。

唐太宗昭陵

西安西北的九崤峰,突兀挺拔,气象巍峨、庄严,唐代最大帝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在这座山上。昭陵距西安约60公里,在礼泉县东北22.5公里。

昭陵开唐帝陵一代之风。凿山为陵,却比帝王一般堆土为陵更为壮观。

九崤峰海拔11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对,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该陵工程浩繁,布局精心。据说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参与设计。据史料记载,昭陵因山凿石为玄宫,从埏道至墓室深75丈(约为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墓内设东西两侧,列置许多石函,内装殉葬品。五代时军阀温韬曾盗掘昭陵,发现山中宫殿“闲丽不异人间”、“中为中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前世图书,钟王墨迹,纸墨如新”。墓中金银珠宝自然不少,不过温韬为盗不敢声张罢了。在陵墓的地面上,造起了游殿与房舍。因山势陡增,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玄宫门”。可见工程之艰巨与建筑的富丽堂皇了。

昭陵地面建筑的遗址,分布于陵山周围。北面有祭坛和司马门,门内列置贞观时期十四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石刻像,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石刻浮雕,原来列置在北司马门内的东西两廊房之内。祭坛的面积东西宽53.5米,南北长86.5米,略呈梯形,墙基屋阶,尚可辨认。陵山的正南面有朱雀门和献殿,西南面有“下宫”,东西宽237米,南北长334米,周墙厚约3.5米。昭陵地面建筑现都不存,但献殿遗址出土的屋脊上的一个鸱尾,就高达1.5米,底长7米,宽0.65米,重约150公斤。可以推想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多么宏伟!难怪当年杜甫有《重经昭陵》诗云:“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面积30万亩,园内还有一百六十七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有无数珍贵文物,如昭陵碑刻显示了初唐书法绚丽多彩的景象,其中有初唐大书家欧阳询的温彦博碑、褚遂良的房玄龄碑、王知敬的李靖碑等著名碑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昭陵的石雕艺术以“昭陵六骏”浮雕为最负盛名。这六骏,曾是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打天下时的坐骑,立有战功,故李世民在贞观十年(636)为纪念其爱马,令刻“六骏”浮雕。该作品为初唐大画家阎立本绘制图样。刻于石板之上。石板高2.5米,宽3米,分两组排列。其骏图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造型栩栩如生,为极珍贵之文物。

昭陵六骏石雕曾被美国近代文化侵略者全部打碎,并将其中“飒露紫”、“拳毛”两骏盗走,现存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存陕西省博物馆。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为明代十三座帝陵的总名,位于北京昌平县北10公里处,驰名中外。它始建于1409年,直至1644年明亡,历经二百余年,营造工程从未间断。其面积40平方公里。这里燕山余脉自西向东,迤逦而来,在陵区东西北三面,排成一个山环,群峰耸立,如拱似屏,气势磅礴,雄伟壮奇,形成一个小盆地,从古代“风水”观念来看,乃“龙穴”之所在,十三个明代帝王之陵,就坐落在这里。陵区之南郊,有温榆河缓缓流过。

陵区正门设高大石牌坊,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这石牌坊保存完整,天下闻名,全部以汉白玉为材,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 一楼,宽约29米,坊高约为14米。

由石牌北去二里许,为陵园大门大宫门,门三洞、面南,红墙黄瓦,此为陵园总门户,祭陵必经之道。其两侧各有下马碑,上刻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以示尊敬。

自大宫门起,随山川地势,原有绕陵垣墙一道,长约40公里,设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个关口。各口设敌楼,派重兵镇守。

进大宫门,迎面一碑亭。重檐四出,碑亭四周地面上有白石华表4座,上雕云龙,与北京天安门前华表同等形制。亭内树一大石碑,高约30丈,为明成祖所立,题名“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约三千余字,为仁宗朱高炽所撰。碑背面后来又刻清代乾隆帝“哀明陵三十韵”诗。碑下承以巨大龟趺。

碑亭往前,有神道长7公里,自南向北。本应笔直向北,由于陵区左山小而右山大,为求观瞻上的对称均衡,故有些偏于东北。神道漫漫,可令瞻陵者有一个较长时间酝酿“感情”。碑亭往前之神道800米段有石像生侍立两旁,计有狮子四只、獬豸四只、石象四只、麒麟四只、石马四只、均为二立二蹲式造型。接着是四武臣、四文臣、四勋臣,俱形象逼真,工艺水平很高,均为明代早期精湛的石雕之作。

石像古称“翁仲”。据传,秦代有猛将名陀翁仲,身高力巨,驻守临洮,死后始皇为其塑铜像,设于咸阳官司马门外,此乃 “翁仲” 来历。

此后为棂星门,亦称龙凤门,分三道,门上装饰火焰宝珠(佛教名物),故俗称火烧门。再往北,沿神道穿越温榆河七孔石桥,可达十三陵主陵者长陵。

十三陵平面布局有条不紊,各陵各自独立,又统一为一个建筑群体。各陵虽规模不一,但形制大体相似。每陵都称作“宫”,外以红色宫墙卫围。进入宫门,为?恩门,有三间、五间制。穿过?恩门,为?恩殿,有七间、九间制。十三陵中只有长陵的?恩殿现存较好,它全部以楠木建造。(图七)尤其中间四柱,十分巨硕,三人合抱。?恩殿后为宝城,以黄土堆垒,十分高大,埋以帝后尸骨。宝城前设明楼,上面竖有石碑,碑上刻帝王谥号。楼前有石刻香炉一、烛台二、花瓶二,称作 “五供”。

图七 北京明十三陵长陵?恩殿内景

十三陵之营建十分艰巨。楠木采自云、贵、川,采伐与运输都历尽艰险,劳民伤财。陵区所用砖,都为50来斤重的大型城砖,其上印有“寿工”二字,质地十分优良。还使用大量石材,用以铺设道路、垒砌墙基,建造桥梁,大都采自京郊。重要建筑用汉白玉、白如雪、细似玉,宜于雕琢。定陵地下宫殿的大门,便以整块汉白玉雕成。有花斑石质地坚硬,磨平后显现各种花纹,五光十色,奇形怪状,十分之美,用以铺设定陵地宫之地面。而神道两旁石像生,都是高超的石雕艺术。巨石搬运也费尽精力、体力。先在沿途掘井,每里一井,利用寒冬在地面上泼井水为冰,然而将巨石由遥远之各地慢慢搬来,千百人以绳索拖拉,其艰苦卓绝,可想而知。据《冬宫纪事》,从房山送运一块长3丈、宽1丈、厚5尺的白石,就需用民夫二万人,历时二十八天,才到达京城,花费白银十一万两。而建造十三陵,如此巨石不知要搬运多少。

十三陵的地宫是一座中国陵墓建筑文化的宝库。1956年5月,考古工作者对十三陵之一的定陵之地宫进行了发掘。

地宫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敞殿堂构成。全部为石结构。前、中二殿,有石门相隔。后殿横在中殿尽头,中殿两侧有甬道及石门,可通向左、右配殿。配殿西墙又各有一座石门,为后道入口处。地宫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均为石拱券。

当灵车进入地宫时,为使地面不受损坏而临时铺设的一层厚木板还留在前殿至后殿地面上。中殿有三个汉白玉宝座,放置呈品字形。座前各有一座黄色琉璃 “五供”,设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各一口,缸内装着香油,称为“长明灯”,生命长燃不息之象征也。左右配殿形制相同,都是空的,连用汉白玉镶边的棺床上,也未放任何物件。后殿称玄堂,为地宫主要部分。正面棺床上停放三只棺椁,中间一棺尤巨,为朱翊钧灵柩,左右两棺为孝端、孝靖两皇后之灵柩,周围有二十六只陪葬箱以及玉石、青花瓷瓶等。定陵出土文物多达三千余件,皆为明工艺珍品。

长陵之地面建筑在十三陵中最为宏伟,是十三陵最有代表性的地面建筑。该陵建于公元1424年前。整个陵园四周有墙垣,南墙有方门三孔。(图八)入门见庭院宽敞,迎面为?恩门,面阔五间,为歇山顶。入门见?恩殿。九间制,重檐庑殿式。横阔66.75米,进深为五间制,为29.31米,虽然面积略小于北京故宫太和殿,而正面面阔却超过前者,可见明代帝王对陵寝建筑的重视。该陵寝建筑占地1956.4平方米,为中国现存地面陵寝建筑之最,全部为木结构。殿内有大型立柱三十二根,最大四柱高为23米,柱径为1.17米,为历史之仅见。

图八 北京明十三陵长陵方城明楼

清东陵与清西陵

这里,我们且不说沈阳努尔哈赤清东陵风光无限(图九),就关内位于河北遵化、易州的清东陵西陵而言亦值得在此叙说一二。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西北马兰峪昌瑞山,距北京125公里。包括清顺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乾隆帝裕陵、咸帝定陵、同治帝惠陵以及四座后陵、五座妃园寝、一座公主陵。它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后妃陵墓群。其中以乾隆裕陵(图十)与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最为宏丽。

东陵风光优美,清朝统治者曾把陵区看作“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当作“风水”胜地。共十五座陵位于昌瑞山南麓各依山势东西排开,绵绵山脉屏于寝区之后,长长神道伸展于前,处于中轴线上建筑物外围的,是葱郁茂密的松柏,形成庄严肃穆的独特景观。各陵的龙须沟弯弯曲曲,势若游龙。大小不一、造型优美的石桥,连接一段段神道。

清东陵的选址,同样体现了“风水”观念。据说清顺治年间,顺治帝狩猎于昌瑞山下,勒马四顾,觉风景幽美,山峦间“王气”葱郁,即取下射御钩弦用的扳指,投向上空,谕示侍臣:“扳指落处,必是佳穴,可作朕的寿宫。”后来,有“风水”家路过此,故作惊讶地说:“即使命令我们踏遍海内,也难寻这样一块万年吉地。” 康熙二年(1663),为顺治帝建孝陵于昌瑞山下,此为东陵之始。

图九 辽宁沈阳清东陵鸟瞰

故孝陵是东陵群体的主陵。有神道10华里,自南至北,为石牌坊、大红门、更衣殿、大牌楼、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碑、小牌楼、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门、二柱门、石五供、明楼、宝顶等。其建筑观念略同于明十三陵,说明其 “清承明制” 的文化特色。

图十 河北清东陵裕陵的地面建筑部分

在清东陵中,有咸丰之妃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之陵。慈禧陵寝的地面部分,建筑风格独特,精巧别致,工艺水平在清陵中首屈一指。隆恩殿四周石栏杆上雕刻着龙凤呈祥,水浪浮云图案,殿前陛石采用突雕手法,龙在下而凤在上,表现出“女皇”的文化主题。这石雕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三殿内壁是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的雕砖贴金图案,斗?梁枋和天花板也都是贴金和玺彩绘,所有明柱都有半立体的金龙盘绕,金碧辉煌,为一般陵寝宫殿所罕见。

1928年,慈禧的定东陵以及惠妃陵、裕陵遭到盗掘,无数珍宝,几乎被洗劫一空,此为奉系军阀孙殿英部所为。一时震惊中外。慈禧陵地宫现已开放,为中国迄今发掘的第一座皇后陵地宫。其石料全用汉白玉,晶莹洁白,雕刻精美,是珍贵的艺术杰构。

清朝入关之后,共传承十代皇帝。东陵建有帝陵五座,其余五帝中除末帝溥仪未建陵外,四帝均葬于北京以西120余公里的西陵。

西陵以雍正陵为首。据原始档案记载,雍正上台七年,命人寻找建陵“吉壤”。先受命勘测的人在东陵的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吉地”,推说没有相宜之处; 又选择离孝陵、景陵不远的九凤朝阳山,找来精通堪舆的人相地,又以“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为由,意在不葬东陵,另择佳地。故有属僚在易州境内泰宁山天平峪发现“万年吉地”,竭力向雍正推荐。其奏章云,“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览奏后,认为“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可这明显违背“子随父葬”制度,不便马上表示同意,便假意说此地方虽美,只是距父陵和祖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大臣深知雍正不愿死后葬于东陵,就引经据典,说夏禹葬于浙江会稽,而自启以下,却葬于山西夏县,其间相距何止千里。商汤葬于河南偃师,太甲却葬于山东历城,说明子与父死后不葬在一处亦合古制,于是雍正“朕心始安”,名正言顺地辟西陵以葬。

西陵有帝陵四,后陵三,王公、公主、妃陵七,凡十四座,葬七十六人。建筑面积计5万余平方米,共建宫殿千余间,石建、石雕百余座。这些建筑,至今大部保存完好。(图十一)

图十一 河北清西陵泰陵碑场

从形制分析,西陵平面布局及地宫与东陵略同。

雍正暴死于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二年(1737)葬于泰陵。相传由于雍正积怨太多,在夺皇位时幽禁和削籍诸兄弟,执政后又将助他上台的隆科多、年羹尧杀害,屡兴文字狱,实行特务统治。泰陵前神道长为5里,沿神道由南往北,分布四十多座建筑,大小不一。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宽阔平坦。神道上石像生刀技细腻,形象逼真。两侧为苍翠的松墙。隆恩殿为泰陵正殿,坐落于正面月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殿内梁枋上装饰金线大点金彩画,枋中心的画,是“江山一统”和“普照乾坤”。金殿金碧辉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