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其后的不断发展,使中国建筑体系逐渐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建筑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祖先已在黄土地层上挖掘洞穴、积土培实,并在穴口上以树枝搭盖遮风蔽雨的棚罩,作为居住之所。这说明远古人类已有对地层的认识、夯筑的技能和木材加工的经验技巧。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足以证明,当时的聚居点已经很有规划,能分出居住、烧制陶器、墓葬等区域范围,居住中心有一座大房子。商周是中国建筑迅速发展的时期,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当时的统治者不仅驱使劳动人民为其建造宫室、宗庙和陵墓,而且修建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灌溉和防御工程。当时已能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建筑,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体组合。随着瓦、版筑技术的提高,春秋时代的统治阶级营建了众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木构架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秦汉时期中国建筑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如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渐次取代高台建筑,同时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出现了砖夯结构。这一时期著名的建筑是长安城、洛阳城,阿房宫和长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又有新的发展,这突出表现在都城布局的变化和佛教建筑的迅猛发展。这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是作为都城中心的皇宫,其位置偏向北移,并设立规划齐整的东西市。而大量宏伟壮丽的寺、塔、石窟及其精美雕塑的不断涌现,更显示出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和艺术成就。隋唐五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规模宏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都是前代都城所无法比拟的。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陵墓、木构殿堂、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布局和造型都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宋、辽、金、元时期,实物建筑存留数量愈来愈多,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不断发展。北宋都城开封为适应当时手工业和商业需要,废除都城的封闭或里坊制,是一个巨大变革。桥梁建筑出现了大跨度的木构拱桥――汴河虹桥,以及采用“筏形基础”、“种蛎固础”技术建成的万安桥,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技术成就。宋代建筑风格逐渐趋向于柔和绚丽。装修、彩画和家具经过改革已基本定型,室内布置也开辟了新途径,木、砖、石结构也有新发展。金元时期的建筑技术出现了新的创造,如使用复合纵架,上承间缝梁间以及使用与屋面平行的斜梁,拼合成梁架。前者如金代的朔县崇福寺弥陀殿,后者如元代建的广胜寺下寺前殿和大殿。明清时期掀起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显示出这一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兴建了众多宏伟完整、富丽堂皇的建筑组群,如北京的紫禁城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清东陵和西陵、承德避暑山庄等。这些有计划、分期建造的雄伟壮丽的宫苑陵庙,充分表现出这一时期高超建筑技艺。这一时期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有所增多,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所提高,各民族的建筑也于此时发展成熟。同时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有很大的发展,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近代建筑在农村基本沿袭传统风格样式,而从西方引进的新建筑体系开始在城市建立,如上海的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毕卡地公寓(衡山公寓)、中国银行、汇丰银行、南京国民大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等。中国近代建筑既继承了传统建筑的形制、风格,又注重借鉴外国建筑的特色,采用新的技术,追求新的功能和新的造型,使建筑的民族化、近代化有机结合,因而使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时代风貌。当代建筑,五十年代以北京十大建筑最为著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建筑全新时期,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有特色的民族建筑不断涌现,如长城饭店、香山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等。著名仿古建筑也独具特色,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等。著名的最新建筑有北京亚运村建筑群、北京图书馆新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王府饭店等。中国当代建筑注重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技术的融贯,追求建筑艺术和风格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使这一时期的建筑呈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风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