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歌舞音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歌舞音乐分类:【传统文化】 是中国音乐的一大类别。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为一体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广泛地流传于中国各地。中国歌舞音乐的历史非常悠久,见于史书的记载有:“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等。著名的古代乐舞是《大获》、《大武》,它们主要用于对天帝和祖先的祭礼。汉唐时期,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曲为古代歌舞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以后有关记载历代歌舞音乐活动的文献比比皆是。中国歌舞音乐文化主要分为汉族歌舞文化和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两大类:汉族歌舞文化主要有流行于黄河流域各省的秧歌;长江以南的采茶、花鼓、花灯;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内蒙西部、山陕北部的二人台等。另外还有踩高跷、跑旱船、推小车、霸王鞭、竹马灯、花挑、春牛舞及风俗性的伴嫁舞、宗教性的太平鼓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舞文化更为丰富,主要有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藏族的囊玛、堆谐、弦子、锅庄;蒙古族的安代;朝鲜族的农乐舞;瑶族的长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彝族的阿细跳月;高山、景颇、黎族的杵舞;傣族的孔雀舞;壮族的蜂鼓舞;苗族的踩鼓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所流行的铜鼓和芦笙舞等。按表现形式歌舞音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歌舞。即歌与舞两者兼容、且歌且舞或两者相间。有的是歌与舞并重;有的是以歌为主,舞蹈辅之。一类是乐舞。即仅用乐器伴奏舞蹈的一种艺术形式,有些舞随其乐、以舞为主音乐辅之;有些既奏又舞、身兼双职、乐舞并重。著名的歌舞音乐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秧歌:广泛流行于中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在元宵节期间表演。它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清代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它的发展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由伴随劳动实践活动的小曲到独立的歌舞演唱,然后再往小戏方向发展。内容多表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较为有影响的秧歌有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山西秧歌、陕北秧歌等。②花鼓:主要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又称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锣等。花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边歌边舞。著名的花鼓有四种:安徽凤阳花鼓、山东花鼓、湖南湖北花鼓、陕西山西花鼓。③采茶:流传于中国南方盛产茶叶地区,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蓝灯等。表演时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后发展为十人左右。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执钱尺、锄头、撑杆等道具,女执花扇或纸制灯具,表演种采茶的全部过程。我国幅员广大,不同民族地区歌舞音乐,受地理经济、风俗人情的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特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