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的情人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的情人节

分类:【风俗文化】

“树上的鸟儿成双时……”一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人们就会想起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转眼之间,一年一诺的牛郎织女相会日又要到来了。上海人是怎样过“七夕”的呢?

据史料记载,最流行的习俗是“乞巧”,就是姑娘们在七夕之夜,通过穿针孔、结线网、供瓜果等方式,向织女讨教做针线活的本领。到了宋朝以后,又增加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女孩子拜织女,男孩子拜牛郎。于是上海盖起了不少牛郎庙。拜牛郎的方式,是把笔砚纸墨等文房四宝供在牵牛星牌位前,写上某某人乞聪明字样。其实,这里头也有矛盾,牛郎牛郎,顾名思义是个放牛的小伙子,似乎没有大学毕业的记载,他哪里管得了读书的事啊?结果,这些男孩女孩长大以后,渐渐参透了七夕节的实质,于是便有了一种中国传统式的浪漫节俗流传开头。悄悄相爱的青年男子,趁着七夕之夜,以乞巧为借口,偷偷跑到花前月下幽会来了。

一代一代都是过来人,既然皇帝老儿可以来一般“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和语时”,开通点的父母,就不便把子女们这一点节日中的自由都剥去啦。于是,家长们都聚在院子里过七夕,边啃西瓜边看银河,等着给晚归的恋人开门关门。有一首老上海竹枝词写道:“小院生凉火欲流,瓣香皈礼作薰修。天孙云锦分明在,河影栏环看女牛。”差不多就是这个情景的描绘。此外,讲究实惠的上海人,还根据银河的形状变化,总结出几条和农事工事相关的经验,有这么几条谚语,叫“河栏环,垦瓜牛”;“河东西,吃新粞”,“河斜留,做夜作”等等,可资作证。

近代上海得风气之先,男女社交越趋自由,七夕节的特殊意义,也就愈来愈淡化了。现代青年的时髦说法,管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叫中国的情人节。其实,西方的情人节是在公元三世纪后期才形成的,而在我们中国,关于织女的记载早在西周时就有了,而牛郎织女的故事,至少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业已流传开来。《西京杂记》这部古书里,就有西汉时的少女每逢七月初七在闺房里穿七孔针的描写,这样看来,中国早已有了情人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