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的烹茶艺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的烹茶艺术分类:【传统文化】 指煎水烹制品茗之类茶道的一套要旨、技巧和禁忌。它又具体可分为煎水烹茶艺术和“工夫茶”艺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1、煎水烹茶艺术。唐代有煎茶法,宋有“斗茶”,明代则有瀹茶之法。到了清代,其煎水烹茶艺术,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清人煎水烹茶,不仅择水、择器、择茶,且十分讲究烹煎之法。煎烹茶时,应先以上品的泉水涤洗烹器,次用热水涤茶叶,然后用竹箸(即竹筷)夹取茶叶,在涤器中反复涤荡,再用手搦干后,置放在煎茶的涤器中,盖定后烹煎。少顷开视,如果色青香烈,便急取沸水泼之。烹茶时,入水的方式,则视其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夏天则要先贮水而后入茶叶,冬天则要先贮茶叶而后入水烹煎,茶味才能香浓。同时,清人烹茶,对用火要求甚严,主张用“活火”(指“有焰”的炭火)煎烹。用这种活火,先煎水,使之沸腾,然后再用冷水点住;继之再沸再点,如此之法,反复三遍,则煎烹出的茶,可达到色、味俱大有增进的目的。2、煎治“工夫茶”艺术,是唐宋以来烹茶艺术的流风余韵。之所以名为“工夫茶”,是因为此茶的烹治和品饮均极讲究“工夫”技艺,非亲身实践,不知个中之“真谛”和意味。所以,它是最具特色的烹治和品饮茶叶的“茶道”艺术的典型。“工夫茶”的烹治之法,本于陆羽的《茶经》,而器具更要精选。被称为“四宝”的最基本茶具组合为潮汕供炉(茶炉)、玉书从(煎水壶)、孟臣罐(茶壶)、若深瓯(茶盏)。炉用细白泥或白铁制作,小巧玲珑,燃料或用炭,或用甘蔗渣及橄榄核,以取其易燃和清香的气味。除茶具之外,“工夫茶”烹治的具体艺术过程是,主人先将泉水贮于铛中,用炭火煎水至初沸时,投茶于壶中而冲之,盖定,再用水遍浇于壶之上,然后斟而细呷品尝。如果要用茶来“饷客”的话,则待客至,将啜茶时,取壶,先用凉水漂去茶叶的尘滓,乃撮取茶叶置放壶中,注满沸水。待盖好之后,再取煎好的沸水,慢慢徐淋壶上,壶在盘中,等水注满盘为止,再给壶上覆盖毛巾,久之则去掉毛巾。主人再注茶于杯中,以为奉客。这时,客人必须“衔杯”玩味,拿起茶杯,由远及近,由近再远,先闻其香,然后细细品尝其味,并盛赞主人烹治的高超技艺。可见,“工夫茶”的烹治和品饮艺术,主要讲求其中的“韵”与“味”,这恰是中国茶道艺术的精髓与“个性”之所在。体察、鉴赏中国的烹茶艺术活动,是中外旅游者,在进行茶文化旅游活动时,参与的重要活动之一。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