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皮影戏艺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皮影戏艺术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影戏”、“灯景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作成的人物剪影等以表演故事的戏剧艺术。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演出团体以“拉”、“打”、“贴”、“拿”四人为主。“拉”是指演奏第一四胡者,“打”则是司鼓者,“贴”和“拿”都是影人的操纵者。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前汉书?李夫人传》记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帐帷,除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戚。”宋代是皮影戏演出繁盛时期,已成为一种行业,当时称为“绘革社”,以演耍皮影戏为业的著名艺人很多。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说:“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彩色妆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王润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工艺日趋精巧,制作运用的影人颇丰,演出生动感人。到了清代,皮影戏又增加机捩,使四肢能动,更像活人。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影戏与西人发明之影戏异,俗称之曰‘羊皮戏’是也。盖以彩色缋画羊皮为人,中有机捩,人执而牵之,则能动,进止动作,与生人无异。演时,夜设帐,张灯烛,隔帐望之,其唱曲道白,则皆人为之也,而亦有乐器佐之。”清代,皮影戏曾在全国范围流行。黄河两岸驴皮影、湖北皮影子戏、湖南影子戏、福建皮猴戏、广东纸影、江浙皮囝囝、陕西碗碗腔、河北乐亭影、东北的东北影和乐亭影等,各具特色。据说皮影戏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