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道观建筑范例举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道观建筑范例举隅

分类:【传统文化】

从现今所存的道教宫观建筑看,大部分是明清时重建的,而早期宫观建筑遗存物只占极少数。在这些宫观中,比较重要和知名的有,北京的北方最大道观白云观,湖北武当山宫观建筑群,江苏苏州玄妙观,陕西周至秦岭北麓的老子讲经楼观台,山东崂山宫观建筑群,山西永济县永乐宫等。

白云观

在今北京西便门外,为道教全真派著名道观,亦为龙门派祖庭,据称是北方第一大道观。几百年以来,它一直是北方道教的中心。白云观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起建目的据《再修天长观碑略》称,是唐玄宗为尊奉老子才修建的,当时唐玄宗赐名为“天长观”。金代泰和三年(1203)时曾被焚毁,后又重建取名为“太极宫”。成吉思汗十九年 (1224),全真派道士、自号“长春子”的邱处机被聘为白云观住持 (住持是道教中略低于方丈的职务),因称“长春真人”故改名此观为“长春宫”。邱处机死后,其弟子在宫之东侧修建道院并安葬邱处机遗骨于“处顺堂”下,改“长春宫”名为“白云观”。后又遇火焚,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正统八年 (1443)正式赐名匾为 “白云观”。明末时再遭火焚,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 重新修复,此后多次进行大规模修缮。(图一)

从建筑格局上看,白云观属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格局,只不过显得要宏伟壮观些。全观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160米,坐北面南,主体正殿堂均分布于中轴线上,全观共分中、东、西三组建筑及一个后院。中组建筑有照壁、牌坊、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三清阁、四御殿等正殿;东组建筑有南极殿、斗姥阁、罗公塔、斋堂、斋厨;西组建筑有祠堂院、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元辰殿等。后院由三清阁四御殿以北的部分组成,取名为 “云集园”,这是白云观园林部分,其中有戒台、云集阁、云华仙馆、友鹤亭、妙香亭、退居楼及假山回廊等。白云观的这种建筑格局相当典型地反映了道教建筑的特点。

从白云观一些主要建筑单元看,其建制是非常优美的。山门属中组建筑,修建于正统八年,有三间歇山式三洞拱形门,取道教所谓的“三界”的象征,门额书有“敕建白云观”,门前还置有华表及石狮各一对。灵官殿始建于明朝景泰七年(1456),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此殿供奉的是道教护法神灵官像。玉皇殿建于康熙元年(1662),乾隆五十三年 (1788) 改建,为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设有一木?扇阁,阁内又有三层木雕神龛,供奉着“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像。在道教看来玉皇大帝是天上神界的最高尊神。老律堂建于明朝景泰七年(1456),原名七真殿,是观内道士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殿堂,其建制为,面阔三间,前半部是悬山式,后半部是歇山式。邱祖殿为面宽三间的歇山式建筑,修建于金正大五年(1228),原名“处顺堂”,楹联题书如下:“悟道藏玄机四海驰名联信宠,见君礼稽首一言止杀救苍生”。此殿是供奉“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地方。(图二) 八仙殿建于清朝嘉庆十三年 (1807),属三间硬山式建筑,殿内奉祀的是道教中的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何仙姑、韩湘子等八位神仙。云集园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它由中、西、东三个庭院组成,各建筑间均以游廊逶迤环绕,假山起伏绵延,花草树木茂盛,环境清静幽雅,别有一番情趣。因之被称为 “小蓬莱”。

图一 北京白云观

图二 北京白云观邱祖殿

白云观除以建筑宏丽知名外,还以贮藏《道藏》,收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以道教为素材的字画、雕刻等珍奇古玩而为世人瞩目。白云观从蒙元成吉思汗时期起建长春宫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时间,此期间建置不断增加,格局日趋完美,从而使其道教全真第一丛林的地位巩固不变,终于成为道教一大圣地、北京一大名胜。1979年8月它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玄妙观

玄妙观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观前街,它是一座建筑历史悠长的道观。据称最初起建于西晋咸宁二年 (276),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初名 “真庆道观”,唐开元年间改名开元观。后曾遭焚,修复后于北宋大中祥府年间改名为 “天庆观”。南宋年间又焚于战火,后再度修复,并于元初至元元年 (1264),改称玄妙观。清初为了避讳玄烨之意,改名为“园妙观”。玄妙观盛极时(主要在康熙、道光年间)据称有殿宇三十多座,殿宇之内气派非凡。我们仅从清人陈维崧《泌园春?秋日登姑苏玄妙观弥罗阁》的词中即可见一斑: “肃肃多阴,萧萧以风,危乎高哉”,“梅梁藻井,龙鬼??,灯烛晶荧,铎铃戛触,虎篆雷音百幅裁”,“玲珑月殿云阶,况珠斗烂斑绝点埃” ( 《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第420页)。这首词着意描绘弥罗阁的建筑、雕刻及道教陈设,真是绘声绘色,再现了当时风貌,其词句的艰涩,正足以传达弥罗阁光怪陆离的气氛,也足以展现玄妙观内部的建筑风采。

玄妙观主体建筑为三清正殿,它位于全观的中轴线上,有近千年的历史。(图三) 该殿为重檐歇山顶,其屋脊的两端设有一对高3. 5米的宋代砖刻大龙头,正中书有铁铸“平升三戟”四个字。殿的四角有翘起的飞薨,檐下有庞大疏朗的斗拱,具上昂做法,实属国内罕见。全殿面宽九间,进深六间,总面积达1125平方米。殿高12丈,有74根大青石支柱。殿内供奉着三尊五丈多高的全身泥塑神像,即三清像,自东至西为通天教主、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金饰像面光闪照人,造型庄严凝重,衣裙流转自如,实为宋代道教塑像之佳品。殿内还有宋代宝庆元年(1225) 复刻的唐名画家吴道子所绘老子像石刻,画像上还有颜真卿题字及唐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御赞。

三清正殿左侧有玄坛庙、太阳宫、大神庙及泰安神州、天医药王、真宫、天后、文昌、玄帝、三茅、机房、关帝、东岳等殿;其右侧有观音、三宫、八仙、水府诸殿;其后有长生、雷尊、肝胃二气、裹衣真人、李真人诸殿及灵宝祖院等。由于多次遭逢战火,有不少殿堂已不完整。明正统年间三清殿后面增建了弥罗阁,其建筑规模堪与三清殿相论。该殿有三层九开间,殿内有六十根大青石柱。这些石柱为六棱柱体,每面曾雕有神像,后于民国元年被毁。玄妙观的正山门也是几遭波折,毁而复修,门上额匾由清末王?题有“园妙观”三字。山门两侧有东脚门、西脚门,门上分书有“吉祥”、“如意”。门内塑有温、马、赵、王四天君之神像。玄妙观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解放后国家曾多次整修,现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图三 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

永乐宫

永乐宫今坐落在山西芮城县城北三公里龙泉村东侧,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其旧址在永济县永乐镇,五十年代因实施三门峡水利工程,永乐宫坐址属水流淹没区,遂将其全部建筑及宫内装饰 (包括壁画) 迁移至现址并复原。原址永乐镇是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相传是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诞生地。吕洞宾逝后,乡人邻里将其故居改为吕公祠,后随奉祀者的不断增多,又将祠堂扩建为道观,蒙元太宗三年 (1231)焚于火患。此后因全真派道士丘处机得信于朝廷,于是敕令升道观为道宫,并营建此宫,以纪念道教传人吕洞宾。当时正式赐名为“大纯阳万寿宫”,因宫居永乐镇,民间称其为永乐宫。从永乐宫三清正殿的起建到纯阳殿壁画的完工,施工期长达一百一十多年,几与元朝相始终。从搬迁复原的永乐宫看,其建筑规模宏大,面南背北,占地面积多达8688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由排列于中轴线上的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建筑构成,它们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图四)各殿有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无论从题材还是从技法上看,都堪称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图五)清朝年间,人们在四座建筑的中轴线上又加建了一座宫门。

图四 山西芮城永乐宫

永乐宫在建筑布局上有个不同于其它一些道观的特点就是,其主要建筑的两旁没有设置配殿廊室等附属物,而是以墙围成长方形的中心院落。从各主要殿堂的安排看,无极门是原永乐宫的大门,为传统庑殿式建筑,又名龙虎殿。据称殿内原供奉的是青龙、白虎两星辰的塑像,后被毁。现此殿尚存有关神荼、郁垒、神将、神束、城隍、土地等守护仙界的天神壁画。过了无极门就是三清殿,它是全宫的主殿,又是宫内最大的殿宇。殿内因曾祀奉道教中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故称三清殿。殿身台基高大,全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殿内四壁及神龛内绘满壁画,内容主要是描绘朝拜元始天尊的情景,名曰 《朝图》,全画构图富于变化,艺术效果颇为奇特。

图五 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 (元代)

出三清殿殿廊,过甬道抵北就是纯阳殿。该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九脊顶。殿内设有金饰大柱四根,承托四方延伸的大梁。大殿四壁有描绘八仙之一吕洞宾生平的壁画五十二幅。画内有丰富的人物生活景观,它们很能反映元朝社会生活历史。

重阳殿是永乐宫最后一殿,面阔五间,为六架椽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也有金饰立柱四根,承托梁架。檐头靠斗拱承挑。殿内四壁绘有关于王重阳神话传说的连环壁画,还有关于七真人从降生至得道的画约四十九幅。由于该殿祀奉的是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子”,所以这些画面内容多与这些人物有关。

永乐宫是以它的壁画而在各类宫观建筑中大放异彩的。这些艺术水平很高的壁画作品对道教艺术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武当宫观群

号称“道教第一名山”的武当山 (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境内,它是我国名山之一,又是道教传说的名山仙境。明朝时期被封为 “大岳太和山”,以冠五岳之首。从唐贞观年间创建五龙祠,至明永乐年间大兴土木营造宫观止,共建有净乐宫、思客宫、遇真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五龙宫、太和宫等八座道宫及复真观、元和观等两座道观。另有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及十二亭,建筑总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形成道教罕见的宫观建筑群。明洪翼圣有诗云:“五里一庵十里宫,丹桂翠瓦望玲珑”,这可以说是对武当宫观建筑宏伟气概的形象赞誉。现存的武当山宫观建筑群,大致还保持着明代初年形成的道观建筑体系,最能反映这一建筑体系概貌的是如今尚存的金殿和太平、南岩、紫虚、五龙、遇真、玉虚等六宫,复真、元和两观等。这些宫观中保存有许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及史学价值的道教法器和经籍。在这些宫观的许多地方都有真武帝君塑像和他的遗迹。

过武当山“神道”的第一大门,即典型的明代牌坊式建筑玄岳门,向武当山北麓行一公里就到了遇真宫。遇真宫是明朝皇帝朱棣为了纪念“真仙”张三丰,于永乐十五年(141)下旨修建的,宫内建有真仙殿、山门、廊庑、东西方丈斋堂等大小殿堂屋宇二百九十六间,“遇真”是皇帝的赐名。遇真宫的主殿为真仙殿,它是庑殿顶式建筑,面宽进深均为三间,梁、柱、斗拱还存留有元代营造风格。宫左有望仙台,宫右有黑虎洞,山抱水绕;宫院院落宽敞,景致幽雅。真仙殿内供有张三丰铜像,其造型生动,神采飘逸。

玉虚宫坐落在武当山主峰西北,民间俗称为老营宫,该宫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效仿北京故宫而建制的,它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城之一,建筑面积达50000多平方米。它的最初格局为五进三路庭院,设有大殿、吕圣殿、元君殿、小观殿及一系列堂、祠、坛、庙等,共计约二千二百余间。其建制优雅严谨,物景穿插衬配,颇能视作故宫之缩影。武当又一著名道宫为紫霄宫,它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东北展旗峰下,是武当山保存较完整的宫观之一,建于明永乐年间。紫霄宫依山借势,从东天门入龙虎殿,过循碑亭、十方堂,至紫霄殿、父母殿等,石阶层层相砌至数百级,基台缓缓升至极高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气势万千。坐于轴线上的为正殿紫霄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九脊重檐,丹墙翠瓦,额坊、斗拱、天花均以彩画装饰。藻井浮雕二龙戏珠,形态生动。整个修饰飞金流碧,富丽堂皇。紫霄殿祀奉有玉皇、真武、灵官诸神,其姿态各异,形神生动。紫霄宫前的石阶路两边各有一座两层碑亭,配有雕花石栏。附近还有赐剑台、禹迹池、禹迹桥等遗址。宫的近旁山野可谓松青竹秀、花艳草香,这一切更衬托出紫霄宫静谧优雅的气氛。

紫霄宫西去约2.5公里就到了景色最优美的南岩宫,此处山岭陡峻、林木叠翠,上可举手抚云,下可垂眼望渊,惊险无比。有道是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特有的地势为南岩宫平添许多风采。元明两代这里都曾建过宫观。现所存仅有元代修建的石殿,明代修建的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等建筑。南岩石殿(又名天乙真庆宫)坐落于峭崖险壁的中腰,它是一座石砌仿木结构建筑,其特别之处在于梁柱檐檀、斗拱、门窗、均以石材雕琢拼砌而成。石殿内供奉有庄严肃穆的三清塑像,壁间有形态各异的500铁灵官群雕环列相伴。石殿远近有金鼎峰、叠字峰、滴水崖、白龙潭、崇福崖等名胜景点与之呼应相随,构成南岩宫景观迷人的一隅,诚如古人所云: “路入南岩景更幽”。

位于天柱峰顶端的宫观建筑,就是金殿 (俗名 “金顶”)。它起建于明永乐十四年 (1416),面宽进深均为三间,属仿木构铜铸鎏金建筑,是我国现存的最大古铜建筑。(图六) 它的斗拱檐椽结构精巧,梁脊重叠,翼角飞举。殿基为花岗岩造作砌筑,殿内奉有重达10吨的真武帝君铜铸坐像,近旁有金童玉女侍立,人物形神异彩纷呈。殿外玉石台下有长达1500米的紫金城,由花岗岩依山势砌成。登临金顶,远眺云海群峰,俯瞰南岩、太和诸宫,朝观冉冉红日,暮看皎洁轮月,顿有脱世成仙之感。金顶的景致让古人也生神往之情。明朝孙应鳌诗云: “天柱开金阙,虹梁缀玉墀。势雄中汉表,气浑太初时。日月抵双壁,神灵肃万仪。名山游历遍,谁似此山奇。”这里的 “金阙”指的就是天柱峰顶的金殿。

图六 湖北武当山金殿

中岳神居

中岳神居坐落在河南登封县城东4公里的嵩山黄盖峰下。它的最初建筑是祭祀太室山的太室祠,起建于秦代,后历朝数代几经迁移,才定址于黄盖峰 (又名神盖峰)。中岳神居是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的,当时有 “飞薨映日,杰阁联云”的说法。清乾隆年间曾效仿北京故宫重新修建,从而使它成为总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布局完整,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又称中岳“古庙”,主体建筑由按轴线排列的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和御书楼等十一个建筑组成。建筑轴线纵深为650米。全庙现存殿、阁、宫、亭、楼、台等共400余处。

中华门是1942年改建的砖瓦结构的庑殿式牌坊,原为木结构牌楼,称作 “名山第一坊”。过中华门则到了八角重檐的遥参亭,这乃是过往行旅拜谒岳神之所,改建于民国年间。亭的北面就是原名“黄中楼”的天中阁,它由三个门洞组成,其高台楼阁建有面五进一的重檐歇山式建筑,上面覆盖着琉璃瓦片,周围有女儿墙环绕。过了天中阁就来到了配天作镇坊,这是一座四柱三楼的木结构式牌坊。因为中岳是土神,所以要在正楼楣额上书“配天作镇”来以地配天。崇圣门紧随天中阁后,其东西有宋金代人所撰 “四状元碑”,东北有四角分立四个铁人的古神库。过了崇圣门及化三门就到了中岳大殿中心院大门――峻极门 (又名将军门)。峻极门典型之处在于它的上面建有五开间的单檐歇山式建筑,斗拱、梁枋均绘有彩画,中门左右开有掖门。

峻极坊是过峻极门之后出现的又一座牌坊,又称迎神门,它是一座四柱三楼木结构建筑。穿过峻极坊就来到了中岳庙中最大的殿宇――峻极殿即中岳大殿。它位于全庙中轴线的重要部位,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属清代仿故宫太和殿所造的重檐庑殿式建筑。整个大殿面积达920平方米,高约20余米,规格几乎可同皇宫及皇陵之主殿相媲美。殿内神龛供有嵩岳山最大泥塑像中岳大帝神像,高约15尺,左右两神将高约17尺。神厨上悬有清康熙御笔“嵩高峻极”的匾额。殿内还存有彩绘精美的盘龙藻井。大殿的后面是寝殿,它是一种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供有中岳大帝及帝后像。

此外,中岳“古庙”还有一座建筑名曰“御书楼”,建于清代。其前身是明万历年间修建后毁于战火的 “黄篆殿”。御书楼是一座面宽11间的两层楼房,曾用来藏贮道教经籍及祭祀碑碣。

贵阳文昌阁

文昌阁在我国道教建筑中是风格奇特的一种宫观建筑。贵阳文昌阁坐落在贵阳市旧城东门月墙上,又名文昌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历代屡经重修重建。全阁建筑平面布局属传统四合宅院式,面西背东,占地约12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文昌阁楼及旁边的两座配殿、前面的斋房构成。阁楼是一座三层三檐不等边的九角攒尖顶的宝塔形建筑,高约20米左右。阁楼的檐坊均通过各层檐柱,以五铺双抄的丁头斗拱承挑,第二层、第三层均出飞檐。梁柱之间曲线型插拱较多,翼角起翘较为平缓。文昌阁配殿及斋房属重檐悬山式建筑。它的四合院内原有石栏、水池、庑厅等,俊秀逶逦,妩媚无比。文昌阁九角阁楼所展示出的构造上的奇巧及全阁所表现出的一种地域风格是在其它宫观建筑上所不多见的。

东岳岱庙

东岳岱庙坐落在山东泰山脚下泰安城内,因此处属泰山南麓地界,故又称之为泰庙。它是我国十大古庙之一,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东岳泰山神”的地方,其建筑面积达96500平方米。它最早起建于秦汉时期,历经数朝数代的整修扩建,形成了约占原泰安城四分之一面积的古宫殿式道教建筑群。

岱庙的主殿是天贶殿,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明时曾改名峻极殿,它作为全庙的轴线中心,?廊环绕其周,左右有钟鼓楼对称相望,轴线前端有仁安门、配天门,轴线后端有寝宫。左近有汉柏院、东御座,右近有唐槐院、道舍院。殿长48.7米,宽19.97米,高为22.3米,其重檐为八角造制,斗拱均施彩绘。(图七)殿内设有东岳大帝画像,除南墙外的三壁绘有名曰《泰山神出巡图》的壁画。天贶殿不论起建年代,还是建筑形质几可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同日而语。在天贶殿的近旁有铜亭、铁塔一左一右相伴,铜亭又称金阙,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1615),后从泰山顶碧霞祠迁置于岱庙西南灵应宫,1972年再迁入今址。它是仿木结构铜铸建筑,是我国四大铜亭之一。铁塔是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铁铸六角十三层建筑,现只剩下部三层,其造型以宏伟、质朴取胜。岱庙是我国众多寺观中保存碑刻数量较多的庙宇,它共存有碑碣一百五十一块。此外它还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盆景。

图七 山东泰安岱庙天贶殿

崂山宫观

崂山是绵亘于山东省崂山县境内的一座道教名山,它东临崂山湾,南濒黄海,山高水秀,海天一色,雄奇超绝。自古赞曰:“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历代都有道士信徒来此炼丹修道,而到这里问术求药的帝王也不少见。从宋元时起,这里宫观庵堂起建不止,遂使崂山声名满播华夏。不论从建筑艺术本身看,还是从道教发展过程看,崂山的道教宫观建筑都是十分引人瞩目的。过去道教兴盛时期,崂山号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从现实情况看,崂山所存上清宫、下清宫、太平宫、华楼宫等还是颇能体现崂山宫观特色的。

上清宫又名上宫,坐落在崂山风景区东南部的山中小平原上,恰与下清宫对峙相望。最早于汉代就有帐舍在此,后有寺庙,宋太宗在位时下旨改建并赐名“上清”,元朝大德年间于今址重建。正殿内祀奉玉皇,左右配殿祀奉三清七真。在无数道徒名士中元代著名道士邱处机在此留下遗迹较多,宫南便有邱处机的衣冠冢。由于上清宫深处山中,为群山环抱,所以景致颇显幽雅、静谧。

下清宫也就是太清宫,别名下宫,坐落在崂山南麓海滨,背山面海。下清宫起建于汉朝(又说起建于宋初),历朝历代颇经营建曲折。明时曾一度改建为佛刹海印寺,后又捣毁佛寺,改建宫观。现存建筑主要由中之三清殿、东之三官殿、西之玉皇殿等三院组成。其中三官殿规模为最,格局整严、气魄非凡,由三进院落构成。传说蒲松龄曾在此歇息过。下宫的主殿是三清殿,其规模不大,殿内供奉三清的全身像。三皇殿为下宫第三殿,殿内主要存有元世祖忽必烈的护教文碑及成吉思汗颁给道教全真派领袖丘长春的金虎文的壁嵌。

太平宫坐落在崂山东部上苑北麓,仰口湾畔,始名太平兴国院,也称上宛。它起建于宋代,系宋太祖赵匡胤下旨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所建的布道宫观,金明昌年间曾重修。它的正殿内供有三清塑像,照壁上书有“海上宫殿”四个字。太平宫是崂山最古老的宫观,在崂山诸宫观中,它以此处的曲狭深邃、奇峰古洞、濒海依山而独具风姿。明人杨舟曾诗赞曰: “尘间无此景,知是羽人家。” (《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第909页)

华楼宫坐落在崂山华楼山,于元泰定年间修建,主要建筑有老君殿、玉皇殿和关帝殿,各殿分供此三神。宫的东侧有聚仙台(又名梳妆楼),宫后还有名胜景点金液泉、七仙洞等。

崂山宫观建筑同崂山自然景色共融一处,构成了全然不若异处的文化自然景观,《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曾来崂山光临宫观,深为这里的景致和气氛所打动,他以这里的宫观及山水为背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香玉》、《崂山道士》 等佳作。

西岳庙

西岳华山,被道教称作 “第四小洞天”。《华阴县志》谓之为 “神仙聚会之乡”。西岳庙 (又称华岳庙) 即坐落在华山脚下东北方向约七公里处 (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它是华岳诸庙中最大的一座庙,初名集灵宫,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其最初庙址在华山东部的黄神谷,东汉桓帝时由原址迁到现址即岳庙乡北。此后数朝历代几经修葺整理方成后日之格局,据称西岳庙是古代帝王祭祀华山神金天王的地方。该庙的主体建筑由坐落在约五百多米长轴线上的棂星门、金城门、五凤楼、灏灵殿等构成,另外还有一些已坍毁的配殿、寝宫、万寿阁、御书楼、周垣角楼及东西院等分设轴线的两边,今尚可看到其断壁残垣的遗迹。

灏灵殿是西岳庙的正大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为琉璃瓦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周围有回廊环绕。整个殿堂坐于高大基础之上。殿内悬有清朝同治帝、光绪帝及慈禧太后所题“金天昭瑞”及“仙掌凌云”等牌匾。殿前还有月台院,四周以石条砌成,平面呈凸字布局。月台院前还有清代学者毕沅所建四方形重楼式御碑楼及八角形碑亭。

西岳庙所存碑铭石刻较多,其中北周时的 “华阴庙碑”、北宋“程琳谒祠题刻”、明嘉靖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宋刻“郭宗冒书太华山记”、明刻“华山图”及明嘉靖“重修西岳庙碑”等较著名。整个西岳庙看去秀丽壮观,既有潺潺流水、曲径通幽,又有碑石林立、古柏参天,颇有仙境仙域之感。唐人张籍曾以下诗描绘华岳庙当时之繁盛景象: “金天庙下西京道,巫女纷纷走似烟。手把纸钱迎过客,追求恩福到神前。” 明人李贤也有诗云:“四时赖尔兴云雨,历代尊崇祀典隆。”西岳庙诚可谓名岳名庙。

佛山 “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内,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初名 “北帝庙”,最早是用来供奉各行业的祖师爷,元末曾毁于战乱。明洪武年间曾经多次修整,此后该庙转而供奉辖制兴风作浪的龟、蛇、鱼、鳖的真武帝君(也称北帝、黑帝、玄武)。因其历岁久远(迄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 且列居佛山诸庙之首,故被称之为祖庙(或祖堂)。明清以来对祖庙的改建和扩建就不下二十次。

整个祖庙占地达3000多平方米,其建筑平面布局呈南北窄、东西长的长条形。它的建筑物群的走势依地形坡度自南向北渐次升高,按次序排坐于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有: 照壁、万福台 (戏台)、院子、灵应牌坊、锦香池(放生池)、石狮与钟鼓楼、山门、中殿、大殿及庆真楼等。山门两侧设置有主要出入口,截然不同于一般宫观的布局。现除钟鼓楼和灵应牌坊外,保存较完好的有正殿、前殿、庆真楼、锦香池、万福台等。其建筑群体由七大部分组成,在它的建筑设计风格中除有唐、宋传统建筑手法的遗风外,尚能看出它特有的乡土地域色彩。

在祖庙主体建筑中,正中大殿排布紧凑,结构造型严整朴实。它的硬木斗?梁架有呈莲花状的 “莲花托”,也有呈燕尾状的 “燕尾托”,其构制精巧华丽,承力均匀合理,出挑远,实属罕有。建于清顺治十五年 (1658) 的万福台是祖庙中的一座古老戏台,高约2米多,宽约12米,台上以六根木柱擎起琉璃绿瓦顶,这在一般道观中是没有的。

从祖庙的装饰特点看,手法及材质富于变化,既有瓦脊上的石湾陶瓷,又有殿堂里的木雕、石刻、墙壁上的砖雕、灰塑、嵌瓷,还有雄踞锦香池水中的龟蛇大石雕等。这些装饰不论在题材内容方面,还是在形神刻画等方面都显得浪漫奇丽,耐人寻味。

祖庙屋宇的房脊长达20多米,脊饰是由一系列石湾陶塑组成,其中古装烧釉人像神情活脱,颇显陶都风采。祖庙中陈设有大铜镜、大铜鼎、大铁鼎及数千斤重的北帝铜像。此外还有一木雕工艺精品,这就是黑漆贴金神台。佛山祖庙无论是建筑设置,还是装饰排布都堪称道观建筑工艺中的一绝。本世纪五十年代后,祖庙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量观

无量观位于今辽宁省鞍山市千山东北部,又名无梁观。清康熙六年(1667)开山道士刘太琳亲自主持此观的修建,无量观规模宏大,据称为千山群观之首。清康熙之后无量观曾历经多次修整和扩建,形成后日之规模。无量观的主体建筑包括三官殿、老君殿、西阁、玉皇阁等建筑,它们均藉山势修建,为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无量观的正大殿是三官殿,殿内设有上元赐福天官尧、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三官的塑像,其前后有角门,两侧为厢房。殿内主要供奉有二十六尊神塑像。大殿脊顶有六条盘旋的雕龙,檐头有多种泥塑跑兽。老君殿位于三官殿东面山坡,殿内主要供奉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玉宸道君灵宝天尊、玉清自然元始天尊,殿柱上悬有清人所书对联:“潮月空山神荚落,露风灵响海天高”。两边的墙上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壁画。殿西有罗汉洞,殿北有玉皇阁、振衣岗,东北有观音阁、八步慢、三十三天等景物。西阁是观内最为优美的建筑,它坐居山之半腰,旁崖而制,景致幽雅,内设观音殿 (又名观音阁)、钟楼、僧院、砖门等建筑。西阁内之所以会意外出现佛教意味甚浓的观音殿 (殿内甚至设有观音菩萨像),据传是由于先前有一道士曾因改塑罗汉洞观音为真武大帝而触犯了观音神灵,此后道士们为消灾避邪便祀奉观音菩萨。西阁除祀奉观音,还供奉眼光娘娘及子孙娘娘。玉皇阁是无量观位于北山顶的最高建筑,阁内供有玉皇大帝塑像。总观无量观,其建筑与自然交融辉映、互为点缀陪衬的特点尤为显著。它不愧为我国的一所重点道观。

飞云楼

飞云楼是我国古代传统木构建筑中风格独特的 一座道观,它坐落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解店镇的东岳庙山门内,俗名解店楼,高为40米。其起建时间约在唐贞观年间。唐以后历朝数代 (主要指元、明、清) 东岳庙曾修葺扩建,飞云楼也得以修整和重建。飞云楼是古代中国少有的楼阁建筑,共有四层,四根直抵楼顶层的通天巨柱同周边三十二根木柱构成共同承支楼重的骨架。其水平截面几何形制为正方形,每边长约14米,楼底层面阔进深均为五间,楼顶为十字形歇山式。第二层与第三层的四面各伸出抱厦一间,以两平柱分为三小间并配以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的屋顶。各楼层檐角起翘并悬挂各式风铃。檐下以多组斗拱叠重并与檐头三十二个翼角相交织,给人云团紧簇凌空飞跃之感,故有“飞云”之谓。整个飞云楼轮廓规整分明,却又富有韵律变化,构制玲珑巧妙,俏丽多姿。现存飞云楼系清乾隆十一年 (1746)重建,在结构上具有清代流风,在外形上存有唐宋特色,山西民间手法的特色则杂糅其中。飞云楼诚为我国传统木构楼阁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楼观台

坐落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相传是道家先祖老子讲经说法的地方。因这里僻静清幽,依山傍水,秀色可餐,故被视作“洞天福地”。据称,早在周代即有士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连木为楼台,以观天象。后有道家真人老子在此谈经说道,才筑楼观台。后来历朝天子被此传说所感,为寻仙人灵气,昭示尊仙奉道之心,相继进行营建活动。据传周穆王在此营建了楼观宫,秦始皇于宫南增设了庙宇,汉武帝又立宫于楼北,而至东汉张道陵正式创立道教时,楼观台则被视作道教的发祥地,老子当之无愧成了教主。到晋、隋、唐时,楼观台的营建修缮活动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唐玄宗在位时,楼观台已达十分兴盛时期,仅建有的殿、阁、亭、台、塔、洞、池、泉等就有五十余处,名称也改为宗圣观。明清时期又几经重建和修整。

楼观台所存的主要建筑及遗迹有说经台、吕祖洞、栖真亭、仰天池、衣钵塔、老子墓、宗圣宫、会灵观、玉华宫等。说经台又称老子祠,经由山门沿蜿蜒升高的台阶拾阶而上至海拔580米处,即到了雄伟高大的说经台,相传老子当年就是在这里宣经说道的。这里是楼观台的中心,其主要建筑包括正大殿、配殿、左右厅室、斋舍等。正殿坐居大院中心,为单檐方亭形制,斗拱叠重,飞檐高翘,精雕屋梁,彩画房栋。大殿中间神龛供有老子塑像,左右侧分别有尹喜及徐甲塑像相伴。其配殿和厅房陈列有文物书画。大殿后是藏经阁 (原名斗母阁),存有各类道经典籍。说经台东南去七公里上一山峰就到了椭圆形的仰天池,面积约50平方米,相传为老子打铁淬火处,这里水清鱼现,景色迷人。从仰天池往西北行约200米即到了栖真亭,亭内奉有老子的一尊石像。从说经台西去一公里还有化女泉,而自化女泉再西去三公里就到了老子墓。说经台西边山坡上还有一座秀丽的古塔,这就是高32米的七层八棱的楼观塔。

楼观台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道教宫观,自古至今来这里求道寻访的道士名人及骚客游旅络绎不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