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山民间歌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山民间歌舞分类:【中国民俗】 中山市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增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 咸水歌咸水歌有长句、短句两种格式,各有不同的音调和拉腔,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由于咸水歌流行于大沙田地区,其演唱内容相当广泛,演唱场地可以在堤围、基边、榕树下、河涌的艇上。男女老少,不管春夏秋冬,风吹日晒,都可以大展歌喉。这里没有人讥笑,只有一群群的听众在听歌和随唱,只要对歌一开始,就会忘乎所以,食宿都在基头、艇上。 高棠歌高棠歌是咸水歌的孪生姐妹,实际上高棠歌比咸水歌起源要早,但演唱范围不如咸水歌广泛。在中山的大沙田区,婚姻喜庆时,摆酒闹新房,相邀至爱亲朋上高堂饮酒作乐。男方伴郎在接待客人时用高棠歌表示欢迎,客人也用高棠歌表示祝贺,高棠的“棠”字借海棠寓吉祥之意。女方出嫁也组织一班姐妹唱民歌来叹情,不同的是,她们唱的是咸水歌。高棠歌除了广泛运用于婚嫁坐高堂庆贺外,还用于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这种以唱民歌来表达爱慕之情的方式,与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对歌方式大同小异,同样有蛮歌、盘歌、情歌之分。 中山沙田区的咸水歌和高棠歌,虽然与中原的唱麒麟,少数民族的拦路歌、对歌、大歌、盘歌等有近似之处,但中山民歌除唱腔保持了古腔唱法外,歌词没有固定的词本,可随口而出,这是中山沙田区民歌的独特之处,称之为“暴肚”。中山民歌手在20世纪50年代北上首都,为刘少奇、周恩来等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献唱过高棠歌。 中山狮艺中山狮子是勾鼻如鸡公,头似鸭嘴状,一人舞狮头,一人摆狮尾,狮被由五彩布条制成,兼有一两人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或单独舞,在引狮、戏狮的同时,表演各种南派武功。 中山狮子独特之处:舞武狮比舞文狮多。文狮主要是舞狮者着重表演狮子温驯的神态,如搔痒、舐毛、打滚、抖毛等动作,后期加进了采地青、抬青、盘青等内容,打狮鼓的鼓点,多以三星和七星鼓点为主。武狮主要是舞狮者以南拳或洪拳武术来表现狮子的骁勇性格,狮头的造型与文狮的狮头造型也有所区别,武狮的狮角较文狮的角硬、短些,狮头的着色也以黑色为主调。过去,由于中山地区强盗,尤其海盗出没较多,中山的乡民多有习武之爱好,所以中山人舞狮以舞武狮为主。 中山舞龙与舞凤中山舞龙之俗由来已久,据《香山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南粤香山人兴舞龙首龙尾,先游市,再入寺,洒净水于佛”。又载“四月八日浮屠溶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五月端阳……龙舟竞渡”,“金龙游狮凤舞……” 中山舞龙大致分为舞木龙、舞火龙、舞金龙、舞沙龙、舞草龙、舞游龙、舞板龙、舞云龙八种。 中山舞凤起源于唐代前期,于每年元宵节时以人套着彩凤,与北方的跑旱船、蚌舞(蚌壳灯)近似,唐后期开始流行于张溪一带。凤舞以一人吹笛引凤,一人扮凤,随着头牌、布绣和花篮队、彩燕队、鲤鱼灯等队伍之后,吹笛人边吹古曲,边跳舞,边戏耍彩凤,向前或绕圈而行,彩凤则以扑翅或怒啄吹笛人,随着笛声起舞。至张溪舞龙盛行之后,凤舞融会到舞龙之中,称之为凤引龙或龙凤呈祥贺升平。 小榄菊花会小榄镇举办菊花会,起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当时,主要是李姓和何姓在各自的祠堂前设立花场,在花场中间搭起戏棚,在戏棚左右摆设盘菊园艺,由各姓氏中的文人雅士为菊花取名,分三场考校,然后将各种花卉按花名进行吟诗作对,推选出佼佼者,这就是“菊试”,然后,才让乡民们公开参观。乾隆五年(1740年)举办了第二次,但此时菊试改名为菊社,又名“菊花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乡中族人举办较大规模的菊花会,并取名为“菊花大会”,菊花会由过去每年举办一次,改为不定期举办。1959年,小榄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菊花会。1979年,小榄菊花会盛况空前。 崖口飘色崖口地处珠江出海口旁,由于经常受海水冲淹,先民从唐代开始便兴起“耍菩萨”的拜祭习俗。每年端午节,村中的青壮年抬着用竹扎纸裱的菩萨像在村中巡游,并以舞麒麟在前面开路,后有八音锣鼓柜演奏。宋初,村中族人认为,用纸扎的菩萨巡游太呆板,便将纸扎的菩萨改为由童男童女装扮成菩萨模样,再由两人抬着巡游。这种以人代物的“耍菩萨”沿袭至明代中叶,又有改进。人们从其他乡村的出会景习俗中,吸收以童男童女装扮成传说故事的各种人物出游的做法,每年耍菩萨时,除了狮、龙、麒麟开路外,加进了布绣、头牌、花篮队。 中山纸鸢九月重阳登高放纸鸢是中山传统的民间习俗,这种习俗在清朝和民国期间最兴盛。童谣唱道:“九月九,去登高,戚高纸鸢望天流,滞运流晒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 中山纸鸢分为“大型观赏”和“小型 斗”(飞翔中的风筝线锯断对方的风筝线)两大类。“大型观赏”类有百足(蜈蚣)、彩凤、大裆、双飞蝴蝶、螳螂、美人蛇、响尾蛇、蝙蝠、麻鹰、双翼飞机、飞鱼、蜻蜓、圆水桶等。“小型 斗”类主要有马拉鸢、菱角仔等。民国时期,中山的纸鸢曾到广州、澳门等地参加风筝比赛,获“金猪奖”。中山的南莨泮沙乡被称为“风筝之乡”。 中山鹤舞鹤舞,又叫出鹤,是中山隆都的特产,全国除河南省某地有一个鹤舞之外,就数中山了。它是隆都申明亭乡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始于明,盛于清。数百年来,逢民间节日、国家庆典,都举行出鹤活动。白鹤矫健俊逸的舞姿,以广东音乐《得胜令》、《赛龙夺锦》烘托。后来还由美女扮成蚌娘,与鹤嬉戏,名曰“鹤蚌相嬉”。近30年来,还加上了两个美人鲤鱼灯,形成了隆都地区家喻户晓、独具风姿的民间艺术。 中山鹤舞(中山市群众艺术馆供稿) 明清两朝,申明亭乡杨姓先民崇尚习文,得“功名”者多,有提举学士、奉直大夫等,为奖掖后进,族中有识之士取乡间一地方为“鹤地”(与“学”字谐音),兴起了鹤舞。以60年为一届举行大出鹤游行活动,也有欣逢盛世,频繁出鹤的。20世纪30年代初至今就举行过三次大出鹤。每次大出鹤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仅1931年的一次出鹤就花费白银过万两。当年出鹤活动的盛况,一些老人还记忆犹新。该次出鹤大游行,队伍分24个分队(民乐、高照牌灯、花篮、飘色等队),最后由白鹤压阵,绕申明亭乡主要街道及附近乡村游行一周,沿途受到各乡村民热烈欢迎。 舞鹤者,非有相当功底兼身强力壮者不能胜任。近代舞鹤者,当推武师杨四功,其人武艺过人,且能亲自精心扎做白鹤,其后继者是其徒弟杨洪、杨日华。近二三十年内,杨华灿、梁冠波继任,当今主乡政者高瞻远瞩,从少年一代中挑选佼佼者组成少年舞鹤队。 出鹤时,还伴唱鹤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