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山灵寿王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山灵寿王城

分类:【地域文化】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位于河北省中部、临近太行山一带的“千乘”之国,由白狄族建立。据史书记载,中山曾两次亡国,三次迁都。中山桓公徙灵寿,是中山国最后一次迁都。灵寿故城城址位于平山县上三汲村一带,北依东灵山和牛山,南临滹沱河,东距今灵寿县城约10公里。城址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墙地上已无存。从地下的夯土城基来看,西城墙最宽处35米,城内隔墙最宽处25米。城址分东、西城。东城北部为宫殿建筑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农业区。

在城址西约两公里的西灵山南坡高地上,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古墓,西边的一座是已发掘的中山王

的陵墓。封土十分高大,其中部有回廊建筑遗存。东、西、北三面有陪葬墓坑各一座,南面东西两侧有车马坑两座,西侧台下还有杂殉坑和葬船坑各一座。 王

墓主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通长110米,宽约29米,深5.7米,分南墓道、北墓道、椁室、东库、西库和东北库6部分。墓室结构奇特,建造精致,规模宏大。椁室和车马坑等已被盗扰,出土文物很少,唯东库和西库与椁室不连通,未经盗扰,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珍贵的如铁足铜鼎、铜方壶、铜圆壶、“兆域图”铜版、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插座、四龙四凤四鹿座方案等。

铁足铜鼎

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较大的铜铁合铸器物。鼎壁刻有铭文469字,是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铭文刻工刀法娴熟、横竖刚直、圆弧匀畅、刀锋细锐、构字秀丽,堪称艺术杰作。铭文使我们第一次得知在燕国子之之乱时,中山国也曾兴师伐燕,从而弥补了史料的空缺。

铜方壶

通高36厘米,直径35厘米,盖饰云形钮,肩部饰夔龙,造形美观。方壶四壁刻有铭文450个字,中心意思与鼎铭相同,是“警嗣王”的。铭文中提到“皇祖文武,桓祖成考”,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王系材料。据此可以列出中山国君的世系为:文公、武公、桓公、成公、王

、尚。

铜圆壶

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原制作于王

十三年。

死后,嗣子

加刻了一篇悼词,共182字,赞颂先王慈爱贤明,表彰司马谘伐燕的战果。此外,器足上还有铭文22字,记载制器时间、单位、负责官吏、工匠和器身重量等。

“兆域图”铜版

发现于椁室,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1厘米,是王

陵墓建筑设计平面图。 图上标明了“王堂”、“王后堂”、“哀后堂”、“夫人堂”、“

堂”、“

宗宫”、“正奎宫”、“执

宫”、“大

宫”、“中宫垣”、“内宫垣”和“丘

”的位置、建筑名称和尺寸,以及各建筑之间的距离。 整个布局主次分明、结构严谨。 图上还有一篇王

诏书铭文,共43字,内容是王

命司马谘,对不按规定标准营建陵墓者要依法惩处。 还规定“兆域图”一件从葬,一件藏王府。“兆域图”铜版上的建筑位置和铭文都是由金银镶嵌而成。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帝王陵寝建筑规划图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份铜质建筑设计蓝图,距今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插座

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其形制为一只斑斓猛虎,在抓捕一只挣扎的小鹿。老虎的隆隆肌肉和凶猛敏捷的体态、小鹿幼弱而修长的身姿,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构思精巧,造型美观,堪称战国时期艺术品中的瑰宝。它和错金银铜犀屏风插座、错金银铜牛屏风插座构成一个屏风座足。

四龙四凤四鹿座方案

高37.4厘米,长48厘米,底部由四只梅花鹿承托一圆圈,上面站立四龙四凤盘绕成半球形,龙头凤首伸向四面八方,龙的鼻梁上置一斗拱,上承一方案架。四鹿表情温顺,四龙姿态雄健,四凤展翅引颈长鸣。整个器物构思巧妙,造型奇特,工艺精湛。

古酒

在一个圆形和一个扁形的青铜壶里,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酒。其中有一种酒呈翡翠绿色,清澈透明。刚打开时,还有一种清淳的酒香。

山字形器

高达1米多,在其他地区前所未见。它们可能是象征中山王统治权威的一种礼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