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山纪念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山纪念堂分类:【传统文化】 在广东广州市越秀山南麓。1921年孙中山曾在此就任非常大总统,纪念堂即为纪念他而兴建。由吕彦直设计建造,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高49米,是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殿式建筑。正面作重檐歇山顶,上部呈八角亭式,红柱黄墙,衬着宝蓝色琉璃瓦上盖,庄严肃穆。堂内座位分上下层,有4,729个席位,周围装饰着民族风格的彩绘图案,金碧辉煌。由于设计巧妙,不见一柱,反映了设计师的高超技艺,是建筑艺术中的杰作。1963年进行维修,堂前竖孙中山站立铜像。现为广州人民集会和举行大型艺术演出活动的重要场所。 位于梧州市城北的北山顶上,实用面积1630平方米,堂内展出孙中山民主革命时期的史绩,是全国最早兴建的中山纪念堂。1921-1922年,孙中山为取道湖南进行北伐,在广西筹划军备期间,前后3次驻节梧州,纪念堂坐北朝南,分前后2座。前座中部为四层塔式圆顶建筑,东西两翼为二层楼房,作陈列室,展出孙中山的史迹和历史珍贵文物。后座是千人会堂,自山脚至纪念堂大门,石阶共340多级,门前是广坪,中间筑有荷池。纪念堂所在北山的旁边,有晨钟亭,亭内悬挂着南汉感抱寺大铜钟,亭旁有历代碑刻;山顶的北苑,有奇花异草,亭台楼阁,风景幽雅。 位于广州市越秀山南麓,1929年动工,1931年落成。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港澳侨胞为纪念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而建立的。纪念堂为一座八角形宫殿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高49米,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构成。正面作重檐歇山顶,上部八角亭式,红柱黄墙,衬着宝蓝色琉璃瓦,庄严肃穆。堂内设有4700多个座位,由于巧妙运用光学和声学原理进行设计,堂内没有柱子阻碍视线,也没有声音反射,音响效果非常好,堪称建筑艺术中的杰作。 位于市中心,北有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南隔大草坪与市政府为邻。其地原为清代抚标箭道、督练公所,1911年辛亥革命时为督军衙署,次年孙中山在此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逝世后,于此建造纪念堂,由吕彦直设计,1930年落成。坐北朝南,八角形宫殿式结构,气象雄阔。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高49米。前后左右四个重檐歇山顶,拱托着中央八角形亭式顶盖,堂内大厅分上下层,共4700个座位,整个室内不见一根柱子,周围彩绘图案饶具民族风格。外廊陈列孙中山事迹图片。堂前置孙中山铜像。中山纪念堂是世界著名建筑之一。 位于广西梧州市区北山的中山公园内,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1年到1922年,孙中山曾三次来梧州从事组织北伐工作。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李济深倡议建中山纪念堂。1928年,在孙中山视察过的北山顶兴建,1930年10月落成。这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堂采用我国古典宫殿式与西欧圆顶式相结合构思设计,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建筑与四季常青的北山峰相映衬,寓孙中山万古不朽之意。大门顶端,镶着陈济棠将军写的“孙中山纪念堂”大理石匾。1981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重修。纪念堂大厅宽敞,可供数百人集会。堂前立有孙中山半身塑像,并有孙中山革命活动史迹展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