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山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山装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男子服式。流行于全国各地,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一种服装样式。上装为翻领,对襟,竖列五钮扣,前胸上下左右共缀四个方形凸袋,下部两个稍大于上部两个,凸袋上有软盖并有一明钮扣。衣长至臀,袖长及腕。裤制前面开裆,用暗钮,左右各一暗袋,右臀部有一暗袋,上用软盖,前右腰有一暗表袋。孙中山主张“礼服有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带头穿着。后在推广过程中不断改进,成为我国男子服装的代表样式。 中国近、现代男性的主要服装样式,由孙中山首肯、推广而得名。由广东黄隆生协助孙中山在南洋华侨“企领文装”的基础上设计改装而成。上衣一字形翻领,胸前两襟上下共安四个明袋,上小下大,有袋盖;裤子前开缝,用暗纽,左右各装一大暗袋,后臀部装一暗袋,用软盖。后来的中山装,形制略有变动。由于中山装严整、稳重而又方便实用,遂成为中国近现代的典型男装与礼服,在盛典与外事活动中常与西服并用。 是一种男子套装,服装样式是以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为基础,上衣为对襟,翻折式小立领,4个贴袋,袋盖上有明眼,中间5个纽扣,袖口3个纽扣;裤子前面开缝,用暗扣,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左右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造型大方严谨,不仅穿着方便,而且便于携带文具。为在国民中推广这一新的服装样式,国民党及共产党的许多著名领袖都身体力行,大力倡导。1926年北伐后,民国政府规定中山装为男子礼服,夏用白色,其他季节用黑色。中山装在20世纪20年代末在北京地区逐渐流行起来,但范围并不广,只在上层社会中有一定市场,普通劳动者仍极少穿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