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秋赏月到四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秋赏月到四更分类:【风俗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是汉族民间传统的中秋佳节,也称为 “团圆节”。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美好。因此,每当夜幕降临,玉兔东升,民间千家万户便在庭院、楼台、地坪摆起月饼、瓜果等礼品供月,待到明月高挂天空,清辉洒满大地,全家老幼便围坐在一块,一边分享供月礼品,一边赏月叙谈,或吟诗作对。《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新编醉翁谈录》也说:“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谐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这些记载,足见古人对拜月、赏月是多么地感兴趣。 中秋赏月,这是汉族民间的传统的习俗,有些地方,像上海青浦一带人家,中秋阖家团聚赏月,一定要赏到四更方散,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很久以前,青浦泖田有一户杨姓人家,收了一个童养媳,叫姚六姐。她七岁到杨家,婆婆天天逼她起五更摸黄昏,从灶头口忙到马桶脚,夜里还要弹棉纺纱。 有一年八月十五晚上,月色明朗,轻风凉爽。一家人聚在小院里赏月,婆婆对媳妇说: “今夜月色好,你要多纺几斤纱。”说着递过来七斤棉花,姚六姐二话不敢说,忙从屋里搬来纺车摇了起来。 更深夜静,一家人都回屋里睡觉去了,院子里只剩下姚六姐一人,她困得上下眼皮直打架,硬劲撑开眼皮,一边哼山歌,一边不停地摇纺车,迷迷糊糊地一个瞌盹,头撞在纺车上。醒来,一看天色,已近四更; 再看棉花,还有一大半。姚六姐急得伤心地哭了起来,望着明月自言自语道:“月娘娘,求求你,让夜长一点吧!等我纺完了线你再走。” 这时,“呼”地一阵风从天上吹来,姚六姐抬头一看,一条龙船从月亮里钻出来,飘飘悠悠地向她划来。嫦娥抱着玉兔,坐在船上,用手把棉花一指,说:“好媳妇,不要哭了,你的线不是纺完了吗?”姚六姐一看,果然棉花变成了线,她赶忙起身拜谢。嫦娥又说:“每年中秋的晚上,我划着龙船,给苦难的黎民百姓散点金银。谁看见龙船,就往屋里搬东西,搬啥啥就变成金银。”说罢,驾着龙船,又转回月宫去了。姚六姐高兴地把线和纺车搬进屋里,爬在纺车上睡着了。 鸡啼了,天亮了,婆婆起床后,一看媳妇正爬在纺车上睡觉,不问情由,抄起拐棍劈头盖脑就朝媳妇打来。谁知被纺车挡着,拐杖落在纺车轮上,溅起满屋金星。婆婆愣了,一看,啊呀,纺车成了金纺车,线成了金钱。婆婆知道媳妇是个有福份的人,得到神仙的帮助,再也不敢虐待媳妇了。 这件事很快在青浦一带传开了。人们都想看到这条龙船,交个好运。于是,第二年中秋都纷纷赏月到四更。但谁也没有见到龙船。久而久之,人们把龙船淡忘了,却留下了中秋赏月到四更的习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