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丰镐周文化遗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丰镐周文化遗存分类:【传统文化】 周是活动于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相传周的始祖后稷名弃,是黄帝曾孙帝?的后裔。其母姜?是有邰氏女,出野践巨人迹,感而生弃。从弃起,古文献上便记载着周人父系祖先的名字,这些名字,显然是周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标志。 传说弃曾被夏王朝任命为农官“后稷”。大概在整个夏朝时期,周族世代都居后稷之官。到了先公不?的时候,适逢夏亡商兴,作为夏王朝西部重要方国的周也受到牵连,被迫西迁,“自窜于戎狄之间”,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错居,并与姜族的姜姓部落联姻,繁衍于姬水,遂为姬姓。到公刘时,周人迁居于豳(今陕西?邑),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从此,周族进入了建立国家的阶段,并奠定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此后经过六代,相继传到了高圉、亚圉和公叔祖类,这时周族已成为商朝西部的强大方国。武丁时期的卜辞,有不少关于“周侯”的记载,说明周与商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是商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周族的发展进程。在周人看来,高圉对周族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被认为是能够继承后稷功业的一个先公,因而,周人对他举行隆重的“报祭”典礼。当公叔祖类的儿子古公?父时,周人到达了岐山之下的周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古父迁岐”。古公在周原的经营,为周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所以,后来的周人称古公?父为太王,尊奉他为周王朝的奠基人。 周原位于关中西部的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距西安约一百公里。由于这里是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故地上地下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周文化遗物。自西汉以来,这一带就不断有西周文物出土。解放后,为探索周文化的来源,进一步研究早周历史和西周历史,曾多次在此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屡有重大发现。 1976年在岐山县京当公社凤雏村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坐落于一个夯土台基上,台基高1.3米,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整座建筑是由庭、堂、室、厢房、回廊组成的高台建筑,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各8间,并有回廊相连接,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四合院”院落。前堂为建筑物的主体,建筑物的地面和墙壁均用细泥掺合砂子、石灰涂抹,表面光洁坚硬。此外,还有设计得十分科学的排水设施,并开用瓦盖屋之先。在此以前尚未发现屋瓦,“看来屋瓦是周人发明的。这或许可澄清‘夏时昆吾作瓦’的谬论” ① 。但此时用瓦还不普遍,基本上还停留在“茅茨土?”阶段,这当与制瓦业初兴有关。据研究,凤雏村西周宗庙建筑遗址建于西周早期,距今约3100多年,废于西周中期偏晚,使用的时间是相当长的,这样的建筑遗址在考古史上还是首次发现。 同年发现的召陈村西周建筑基址,可能是一座大型王宫遗址,其规模比凤雏村的建筑宏伟得多。但从已发掘的15个夯土建筑基址看,其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也不甚严谨。从出土陶器看,这座建筑始建于西周中期,到西周晚期才被废弃。 周原西周建筑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西周宫室制度、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从凤雏村建筑基址的布局看,西周时期群体建筑就已相当成熟,这无疑把我国成型的“廊院制”的形成和发展提前了千年之久,标志着我国群体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更悠久的历史。 除了凤雏和召陈的大型建筑基址外,在扶风齐家村等地也发现有居住遗址,在云塘村还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制作骨器的作坊遗址。从遗址的灰坑中发掘出大量的骨料,以牛、猪为多,也有鹿骨,可知骨料的来源以家畜为主,也有狩猎得来的。这反映了当时畜牧业的发达,同时也反映了农业发展的高水平,因为家畜的饲养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只有农业有了发展,才能提供丰富的饲料来驯养大量的家畜,促使畜牧业的繁盛发展。 在周原地区还发掘了300多座早周和西周墓葬,一般均为中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时代早晚不一。岐山县贺家村发现的一些小墓,年代最早的有可能是灭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多随葬陶鬲、铜戈和大铜泡各一件。在这里还发现一些西周早期墓,随葬的铜器有鼎、、?、尊、卣、?、瓿、?等。 个别的墓有壁龛以陈放随葬品,这在西周时期是极为少见的。 在云塘和庄白发现的墓葬以西周中期居多,随葬的铜器有鼎、、鬲、尊、卣、爵、觯、陶器有鬲、簋、罐。 庄白的伯 墓,随葬鼎、、?、爵、觯、壶、甭、饮壶、盘等14件铜礼器,其中的鼎和均有长铭文,记述 伯率师追击滩戎的史实,据此可了解西周中期周王朝与夷、戎的关系。西周晚期的墓葬在齐家村发现较多,大多为小型墓,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其组合为鬲、豆、簋、罐,此外,也有火候较低的仿铜式陶礼器。 周原的早周和西周中小型墓,以早周小型墓最为重要。尽管墓中随葬的器物并不多,但根据这些器物的特点,不仅使我们知道周文王时期文化遗物的特点,也使我们得知早周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甘肃寺洼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探索周文化的渊源有着极大的帮助。 周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是西周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西周的带字甲骨最早发现于山西洪洞坊堆西周遗址,此后在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陕西长安张家坡丰邑遗址中也发现过,但数量都很少。1977年在凤雏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卜骨和卜甲共17000多件,其中带字卜甲200多件,刻辞600多个字,不同的单字有396个,字数最多的一片有30字。这么多西周甲骨的出土在我国还是首次,它的出土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这批卜甲刻辞的内容极为丰富。有的反映了殷周关系,如第1号卜甲是周人祭祀文武帝乙的卜辞。 第84号卜辞为“贞,王其 又大甲, 周方白”,这两片卜甲的内容证实了早周臣属于商,是商的附属国。有的记述周初重臣的名号如太保、毕公等,有的反映了周人与其它方国的关系,如第68号卜甲有“伐蜀”,第83号卜甲有“楚子来告”等等。也有刻划易卦的,这些卦象是由奇偶数排列组成卦画,以此来解释自然的变化和人的行动的吉凶。我国以后盛行的阴阳八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周原甲骨契刻在文字、卜法、钻凿等方面与殷商甲骨既有共同性,又有一定的个性。它说明周虽然受商文化的影响,但绝对不是简单地继承和抄袭商文化,而是有所取舍,仍保存自己原有文化的特点。如第48、54号卜甲有“既吉”,第13号卜甲有“既”、第2号卜甲有“月望”,第64号卜甲有“既死”等词汇,而这些词汇在殷墟卜辞中从未发现过。它作为月相来补充商的干支旬的纪日法,完全适应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来,西周金文中所出现的“初吉”、“既生霸”、“既望(月望)”、“既死霸”等可能就是由其发展而来的。这说明周文化发展有它自己的个性。 西周有字甲骨(摹本) 周原还是大量出土青铜器的地方,著名的“毛公鼎”、“大盂鼎”、“大丰鼎”均出土于此。其一个突出特点是每每有很多窑藏青铜器问世,仅解放以来就发现10多起。最重要的有:1975年在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即十七年卫、三年卫甭、五年卫鼎和九年卫鼎)在内的37件青铜器,1976年在扶风庄白出土了以史墙盘为代表的103件微氏家族铜器群。至今,周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已达千件。其器形及制作年代几乎贯穿了整个西周时期,许多青铜器为西周铜器的断代提供了标准器。这里出土的铜器大部分均有长篇铭文,为研究西周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同时这批器物也全面反映了西周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制作水平,许多青铜器都是精美的工艺佳作。对此,我们将在后文中详作介绍,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丰、镐作为周王朝的都城,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一直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考古调查及发掘表明,沣河两岸有面积相当大的西周文化遗址,分布于沣河西岸的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大原村、冯村、贾家村、西王村一带和东岸的洛水村、泉北村、普渡村、花园村、白家庄、斗门镇一带,面积共约10平方公里。“推测丰、镐二京很可能就在上述的范围之内” ① 。 1955―1957年,在沣西的客省庄和张家坡曾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获得了许多重要资料。 沣西丰邑的墓葬和居址可分为先周和西周早、晚期三个阶段。在张家坡和客省庄发现的乳形袋足鬲和施横纹的“瘪裆鬲”是先周时期的典型陶器。在这两个地方也发现了西周早晚期的居址和墓葬,出土的陶器,早期有瘪裆鬲、双立耳罐、簋、粗柄豆、尊、三足瓮等,晚期有矮裆鬲、罐、细柄豆、圜底瓮等。早期墓常见有腰坑,并有殉狗、殉人现象。在张家坡发掘了20座西周早期殉人墓,共殉人27人,最多的一墓殉4人,晚期墓则未见殉人,这说明殉人现象在西周早期还是比较盛行的,但从数量上看尚不及殷代。此外,早期墓葬多有车马陪葬,一般都是埋一辆车、两匹马,最多的有埋四辆车的,同时还有一名殉葬的舆夫。张家坡的车马坑有几座保存得比较完好,对于了解西周的车制和马具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西周的车子结构基本同商相同,均为双轮独辕,辕的前端向上扬起,衡有直衡、曲衡两种,后者较长,两端渐细向上翘起。车舆为长方形,或两前角内杀呈圆角长方形。张家坡出土的一套马具,包括络头、络嘴、马冠、?具等,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套。 西周裘卫四器之一――卫甭 1961―1962年曾在沣东的洛水村、白家庄做过试掘。那里的西周遗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各期器物的器形和特征与沣西遗址所出者相同。 在沣西、沣东都曾发现西周时期的房屋遗迹。早期的房屋是长方形半地穴式的,墙壁不加修饰,居住面比较平整且用火焙烤过,靠墙处有凹入地面的椭圆形小灶。晚期的房屋为圆形半地穴坑,墙壁表面涂细泥,居住面也抹一层黄土细泥,平整而坚硬,但没有用火焙烤的迹象。屋内有灶,室外有斜坡门道。这两种房屋都非常简陋,可能是周人“陶覆陶穴”传统生活习俗的反映。 在马王村、洛水村等地发现有夯土基址,陶质排水管道、板瓦和白灰面墙皮等建筑遗存。板瓦的出现是建筑村料上的重大突破,推测,这里的建筑应是王公、大贵族居住的。 居址附近常有窖穴和水井。窖穴多为圆形袋状、底径1―2米,内常有完整的陶器。水井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深在9米以上,井壁有对称的脚窝。 丰、镐遗址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有石器、铜器、陶器,骨、角、蚌制品,原始瓷器以及各种质料的装饰艺术品。 石器主要有斧、锛、凿、锤、铲,其中石锤、石斧是周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器物。刀、镰则以蚌制品为主,这也是周文化的突出特征。此外,还有磨石、纺轮和铜、骨、角制的锥、针、网坠等。陶器有鬲、?、鼎、甑、簋、豆、盂、罐、尊、瓮等。至于铜器,也大都出自窖藏,主要有1963年在张家坡发现一个铜器窖藏坑,坑内埋有铜器53件;1973年又在这个地区发现一个埋有29件铜器的窖藏坑;1954年在普渡村的西周墓中也出土了长由甭等有铭铜器9件。 装饰艺术品有大理石雕制品、骨雕马头、泥雕牛头、骨竿、料珠、玛瑙珠及其它玉石饰件。同时也发现两片带字卜骨,有人认为所刻的字是易卦中的卦象,也有人认为是已经失传的文字。 丰、镐遗址的西周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尽管到目前为止尚缺少确凿的证据表明丰、镐二京就在此地,但已经发掘出来的居住遗址、中小型墓葬、车马坑、制陶制骨作坊、夯土基址、瓦一类的建筑材料以及统治阶级仓皇出逃时遗留下来的铜器宝藏已足以使我们对西周的物质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