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济与曹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临济与曹洞分类:【传统文化】 明代的临济宗,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宝、圆悟与法藏。 德宝,俗姓吴,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别号笑岩,金台人。少年时出家,受具足戒后到处游化,是个行脚僧,晚年居于京师,留有四卷《笑岩集》。他主张“佛与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在《笑岩集》里,他自述入山出山十余载,遍谒诸师,最终悟出“一心”之外,别无玄妙。而心性是“本寂”的,“如水本澄”,“念佛即是念自心”,一切诸佛,“皆成自心之佛”。这些思想并不新鲜,历代祖师都是这样主张的。不同的是,德宝提出了“念道”。道,指真心、佛性。所谓念道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念自心。念的时候,要高声念、厉声念。这就不是慧能时代以及马祖等人的教外别传,不行坐禅念佛的宗风了,而是回到了早期的念佛禅。那么,德宝念的是什么呢? 根据《笑岩集》,德宝要人们唯提一个阿弥陀佛。由此可知,德宝是主张禅净合一的。这也正是宋以后佛教发展的一个趋势,即各宗派间的、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的互相融合、互相吸收。 圆悟,俗姓蒋,出生于1566年,江苏宜兴人。他家世代务农,他本人从事樵耕。中年时到龙池山禹门寺出家。其师正传入京后,由他任监院。正传归寺后,圆悟从其受法,成为继承人,后主持禹门寺。天启年间圆悟移住天台山通玄寺,后又住过嘉兴黄檗山、明州育王山、天童山等地的禅寺,传播临济宗。圆悟其人,据后人记载,是“以真实心,行真实行,悟真实道,说真实法,化真实众”。他的思想主张,都收集在《天童密云悟禅师语录》里。圆悟认为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一即三,三即一。而真如佛性,是“人人本自圆成”的。圆悟的开法,倒是继承了门风。有人问法,他就一阵乱打,还要告诉问者,这就是回答。僧人被打不过,转身说释迦大师来了,他照样打。如果不提问,他也要打。一边打,一边说:“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见师。”不光是打,圆悟还要喝。上堂时喝,下座时也喝。对佛祖更是大不恭敬,把诸佛说成是自己的儿子。就是这种禅风,闻名遐迩,风靡一时,被称为“临济中兴”。圆悟的弟子有三百余人,嗣法者十二人,“王臣国士参请归依者,不可胜数”。 法藏,生于1573年,俗姓苏,江苏无锡人。幼年时学儒,十五岁时入佛寺,后又归家。二十九岁时拜盐宏为师。后读《临济宗旨》等书,心下自悟。但这种“自悟”,是不能开堂讲法的,为此只得拜圆悟为师。法藏研习了不少经典语录,水平、名望早高过圆悟,拜师是不得已,因此二人关系并不好。法藏有《语录》三十卷,《广录》五十卷,但现已散佚,两种一共只剩十六卷。法藏反省禅宗的历史,将其分为如来禅、祖师禅。对以后的机锋、棒喝、公案,法藏是很不以为然的,认为是乱了法统。他又主张禅咒合一,注重参禅、看话头。 法藏与圆悟,就禅宗的世系、宗旨等问题,展开了争论。法藏著《五宗原》,圆悟进行批驳,法藏的弟子弘忍著《五宗救》维护师说,圆悟便又著《辟妄救略说》反对法藏与弘忍。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清初,在雍正皇帝的干预下才了结。 明代曹洞宗比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慧经、元来和元贤。 慧经,俗姓裴,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二十一岁时开始学习佛法,先隐居峨峰。一日移动巨石,因石太重抬不动,便用力推,从而豁然大悟。二十七岁时受具足戒,后住宝方寺,曾往京师、五台山等地参学。最后住建昌府新城(今江西黎川县)寿昌寺。慧经弘扬曹洞宗风,声名很高,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在他的主持下,寿昌寺几经扩建,庙宇宏伟,规模庞大。后人对他评价很高,称他“中兴”了曹洞宗。 那么,慧经是怎样“中兴”曹洞宗的呢? 据僧传、塔铭记载,慧经从不去繁华热闹的地方,不与权贵交结,每天率领徒众下田劳作,七十高龄仍是先出后归,栉风沐雨,毫无倦意。“生平佛法,未离?头边”。他自甘淡泊,栖心农禅,主张“?头即佛性,佛性即?头;劳作即佛法,佛法即劳作”,继承百丈怀海的丛林制度,躬率开田。僧人们自给自足,数年间就发展起来。 慧经死后,他的弟子元贤把他的法语、诗文编成四卷《无明慧经禅师语录》。慧经与前人一样,注重“看话头”。在他看来,“看话头”是顿悟解脱的捷径,“最是省力”,参破话头,才有“说话分”,“方可见人”,可以“应机便用”,得到“入头处”。他常说:“大众尽心为常住开田,山僧尽心为大众说禅。”是一位农禅并重的代表人物。 元来是慧经的弟子,“第一上座”。他俗姓沙,舒城(今安徽舒城县)人。他十六岁时出家,先学天台宗,修止观法,后转学禅,二十七岁受慧经印可。他曾拜访云栖盐宏,得到上宾礼遇。后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博山能仁寺开法,弟子甚众,“望风而至者,岁以千计”。最后住金陵天界寺,前来投学、礼拜的人就更多了,每天得到的香火钱数以万计,可见法席之盛。与其师慧经不同,文人学士、高官缙绅都来与他交结,他也与他们往来,一时宗门大盛,名扬天下。 元来的弟子集录他的说语、诗文,编成《无异元来禅师广录》三十五卷。《广录》中记载了他的诸多主张。他曾细致地规定参禅注意事项,如不得计算时日,不得敲冰洗浴,不得围炉向火,不得暗里偷光等等。他指出参禅的三种歧路,要求坚定信念,“须发勇猛信根”。元来既讲“教外别传”,也讲教内通禅,实际是主张禅教融通,依教说禅,以禅解教。这样,被前人抛开的经典,他又拣了起来。他很推崇《圆觉经》,对《华严》、《金刚》、《楞严》等经也很敬重。他不仅读经,还要讲经;不仅讲经,还写疏、序。禅宗从“借教悟宗”,到“教外别传”,到元来的“禅教融通”,走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也是一般宗教发展的规律。 宋末明初,许多僧人主张禅净合一,元来也不例外。他明确提出“禅净无二”,“禅净二门,非别立标帜”。只要口中颂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净土,共成佛道,为此,禅宗之人也“不妨念佛”。他对净土的膜拜,简直与净土宗人一样。 元贤,俗姓蔡,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他先学习程朱之学,后听人读《法华经》,受到启悟,从此改学佛教。他先学《楞严》、《法华》、《圆觉》等经,又拜慧经为师,落发出家。慧经卒后,他便去博山投在元来门下,在那里受具足戒。二十余年间,他先后住福州涌泉寺、泉州开元寺、杭州真寂院、剑州宝善庵。他的禅法广被人知,礼拜者甚众。元贤一生著述颇多,共二十种,八十余卷。除弟子道霈编的《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外,著作有《继灯录》、《补灯录》、《楞严略疏》、《金刚略疏》、《般若心经指掌》等。 通过元贤的著作,可以了解到元贤很重视灯录、僧传的修撰,他认为言可以障道,也可以载道。从不立文字到文以载道,这也是宋明禅宗较普遍的现象。元贤又主张禅、教、律三宗本是一源,“合之则俱成,离之则并伤”。对于禅宗的拿手戏棒喝,他颇有微词。他把棒喝看作是千钧之弩,不可妄发。认为很多人是“妄逞干戈”,是“胡喝、乱喝”。元贤最重要的思想,是主张儒释道“三教一理”。释迦是出世的圣人,孔子是入世的圣人,释迦通过入世而出世,孔子通过出世而入世。三教的道理是一个,作为教不得不分为三家。元贤还论述了儒家的人性学说,天和太极、格物等哲学范畴,论述了老庄。这些都与元贤的早期经历分不开。宋明时期的文人,多出入于佛老,而佛僧又多习过儒道。三教归一是当时思想界的总趋势。 元贤身为禅宗之人,却是忙于读书著说,“倦于说禅”,自称“终日坦腹而卧”,我们可以想见他那付悠闲自得的样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