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丸都山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丸都山城分类:【传统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西北2.5公里处丸都山脊上。建于汉元始三年(3),初称尉那岩城,为高句丽中期都城国内城的守备城。建安十四年(209),都城移此。三国魏正始五年(244),毋丘俭攻伐高句丽,七年,束马悬车以登丸都山,城遂残破。后重建,旋为前燕慕容?攻陷,再遭破坏。今所存遗址仍可见其宏伟气势。山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城垣以方整石材垒砌,完整处高6米。东墙长1716米,西墙长2440米,南墙长1786米,北墙长1009米,周长6951米。墙顶有宽阔的通道,外侧有女墙。城门遗址有五处:东、北各二,南门凹入,有瓮门,西墙无门。南门内有饮马湾和溪流,为城内重要水源。宫殿建筑遗址位于东墙内侧平阔台地上,规模宏大,现存有排列整齐的柱础石,兽面纹、莲瓣纹瓦当和方格纹瓦片随处可见。城南门内山地南端有掺望台,高约7米,可登眺通往国内城的沟谷。 高勾丽最著名的山城。在吉林集安县城西北2公里半的丸都山上。始建于公元3年,是高勾丽前期都城的守备城,初称尉那岩城。平时储放兵械粮草,战时可恃险固守。公元209年,山上王移都山城,历时35年;公元342年故国原王又都于此。山城西北东高南低,周长6951米,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垣建筑颇具特色,它充分利用山脊,除偶有需要略加修整的缺口用方整石块砌筑外,一般是在山脊平缓的地方以石垒筑。城墙严谨、坚固,至今大部犹存。城墙顶修有宽阔通道,外侧筑女墙。全城设门五处,东、北二墙各有二门,南墙有一瓮门。南门凹入,前有一片可由两翼城头控制的开阔地,有利於防御。城内有了望台、蓄水池和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东部宫殿遗址顺坡修成两阶,础石齐整。城内至今犹有兽面或红色莲花纹的瓦当,瓮城以北约200米有一座由石块堆垒的高约11米的高台建筑,俗称点将台,实际上是用於警戒的了望台。登临眺望,河谷形胜,历历在目,俯瞰城外高勾丽古冢累累,排列有序,颇具朝鲜民族风格。在丸都山城曾发生过多起战事,虽然在统治阶级相互争夺的战火中被毁坏,但遗址仍然依稀显示出当年雄险的气势。198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句丽王国早期都城。位于吉林集安市北2.5公里的高山上,以裁石凭借自然山峰的脊梁建筑城垣。东、西、北三面城垣,垒筑在形如半圆的山峰脊上。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广阔的坡地,南面城垣地势较低,致使整个山城形如簸箕状。东墙长1716米,西墙长2440米,南墙长1786米,北墙长1069米,总长为6951米。在保存较好的段落,尚能看出在城墙之上修筑女墙,女墙高0.78―1.3米,宽0.73―1米不等。女墙的内壁底下有柱洞,一般间距是1.7米亦有2米的。柱洞是长方形柱洞,口长10、宽25、深45―80厘米。全城共有门址五处,东、北二墙各有门二,南有瓮门一,西墙无门。南瓮门设于南墙正中曲折内缩处,出门正当平坦的洞沟河谷,是古今进入丸都的重要孔道,位置险要。瓮门下有涵洞,城内溪水由此流入城外,注入洞沟河。城内有宫殿址、居住址、点将台、蓄水池等建筑遗迹。在高句丽时期,曾两次以丸都山城为都,山上王一次,故国原王一次,后来由于高句丽的势力逐渐地向南发展,在长寿王在位时于公元427年从集安的国内城迁都朝鲜半岛的平壤以后,丸都山城逐渐衰落。 亦称“尉那岩城、高句丽山城”。在吉林省集安市北丸都山上。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前19年―公元19年在位)时建造,第十代王山上王(197―226年在位)时曾作为都城大加修葺。城周长6951米,高5米左右,上有女墙,城门共5处。城内宫殿遗址南北长92米,东西宽62米。瓮城北有一座石块垒砌的高台,俗称点将台,实为掺望台。台东南有一蓄水池,称饮马湾。此城原为军事守备城,平时储备粮草兵器,战时入城固守。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