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

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在美国撰写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1951年出版,在书中,作者对黑格尔的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法哲学原理》逐一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谢林、克尔凯郭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最后,用自己的希望与乌托邦哲学对黑格尔学说作出了独特的解释和评价,指出马克思主义应当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黑格尔的主体-客体过程的理论,发展一种面向未来的哲学。他称之为“开放体系”,该体系要抛弃传统哲学“回忆”过去或拘泥于现在的风格,把未来作为思考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美学和宗教观等。全书分四大部分:(1)论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作者认为乌托邦哲学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作为主体的人在认识和历史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把世界和意识都看做一个未完成的过程。他用这两个基本尺度来考察哲学史,认为黑格尔哲学的中心思想是把外部世界作为客体引入到一个总的运动过程中,这一过程就是主体-客体辩证运动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就超越了传统哲学的难题,即作为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存在之间的二元对立。但黑格尔的主体是虚假的,它不是真实的人或社会实在,而是世界精神;对客体的扬弃也是虚幻的,体现为绝对知识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抛弃黑格尔的主体-客体理论,只是把这一过程理解为辩证发展着的物质过程,并以此去解释自然和历史。(2) 论辩证法。辩证法的根本内容是历史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但这一能动的、构成性的辩证法不能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混淆起来,它不是神秘的精神主体的异化和复归,而是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这种活动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通过积极的介入作用,使主客体的矛盾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这种活动既是主体的能动活动,又是建立在客观法则的基础上的。全部问题只在于不把客观法则绝对化。(3) 论同一性。作者不同意传统哲学把同一性理解为已完成的东西,而应理解为不断向未来敞开的动态过程;同一不是形式逻辑的同义反复,而是一个辩证过程,是主体在真实的历史活动中对客体的扬弃;同一的基础不是逻辑,不是精神,也不是物的世界,而是人的行动,是人的实践活动。(4)论“实体即主体”。从乌托邦哲学出发,作者对黑格尔提出的“实体即主体”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解释。既然主体能够成为实体,那么乌托邦的精神就会通过人的活动而转化为实在。这正是黑格尔哲学中“秘密的乌托邦主义”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应当继承这种“秘密的乌托邦主义”。布洛赫用自己的乌托邦哲学来解释黑格尔,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他的目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改造成为一种乌托邦希望哲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