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主食饮食习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主食饮食习俗

分类:【中国民俗】

皖北地区的富裕人家以麦面为主食,兼吃大米。贫苦人家以山芋、玉米、高粱(俗称“杂面”)为主食,荒年歉月,以瓜菜(多系野菜)代主食。面食有卷子、蒸馍、锅巴、蛋卷、烙馍、油饼、菜馍、千层咸馍、油馅馍、水烙馍、大卷馍、蛋合子、菜合子、糖角、焦馍、油香、烫面食、面条、面叶、回锅面、肉丝面、炒面、热干扣、卤面、炝锅面、凉拌面、格拉面、刀削面、酸辣面、油炸面、荤饺、素饺、糁头馍、荤包、素包、汤包、懒豆腐、马糊汤(有咸、淡两种)、烧饼、油条、面汤、粉丝汤、八宝粥、玉米粥等百种之多。淮北俗语:“滚子响,鏊子热。”麦收时节,居民尤爱吃烙馍。冬季时节,农村居民爱吃豆杂面条,用豆面、山芋干面、麦面混合擀制而成,佐以干菜,香软耐嚼。阜阳的枕头馍、油馅馍、老温面条,蒙城的油酥烧饼、汤,界首的炒面尤为出名。收杂粮的季节,农村居民主食就有玉米打糊吃,如玉米发糕、玉米粑粑;高粱也碾粉打糊、做馍。沿淮一带种植水稻,居民主食以大米与麦面为主。20世纪50年代中期,调整种植结构,大量栽种山芋,一个时期内,山芋成为主食。淮北地区山芋俗称“红芋”,有民谣曰:“红芋面,红芋馍,离开红芋不能活。”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居民生活实景。1978年起,农村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把种植小麦作为主攻方向。城乡居民均以麦面为主食,辅以少量杂粮。

皖北地区的主食花样较多,如水饺等食品,都有新鲜的肉菜馅;面条、疙瘩汤等也多以青菜、油盐调味。吃大馍、煎饼、卷子等,也都放入精盐、姜、蒜、麻油等作料,有的还经过油煎、油炸或火炕,多香酥可口,一般配辣酱、腌蒜、大葱等。平时吃面食都有汤,汤由蔬菜烩成,掺芡粉拌调,是菜亦是汤。

一般居民均为一日三餐,贫苦家庭农闲时为一天两餐。农村家庭多为二稀一干,早餐是山芋切成块糊以面粉,或杂面糊;午餐是干馍、豆杂面条汤;晚餐是面疙瘩汤。一天两餐的地方,如利辛县一带,九点多钟为早餐,吃馍或卷子粑粑、饼,伴喝面汤稀饭;午后两点多钟为中餐,吃馍和面条,晚上天黑就入睡。皖北地区,如界首、萧县一带,称晚餐为“喝茶”。晚上见面的问候话是“喝罢茶吗?”农村居民一般到“饭场”吃饭。所谓“饭场”,是一个村内,常有几个约定成俗的空旷地,吃饭时居民皆端饭前往,边吃边谈,成为交流信息的场所。城镇居民的早餐,有不少家庭是从早点店直接购买,品种比较简单,如包子、烧饼、油条。

江淮地区居民的主食因各地的条件不同稍有差别。皖西滨淮地区,以食麦、豆、山芋为主,山区多食玉米、小麦、山芋,圩畈岗丘地区多食稻米。农忙每日三餐,早晚多食米粥或玉米糊,中午食米饭或大馍;农闲时每日多为两餐。20世纪50年代后,皖西地区大部分种植水稻,城乡居民悉以食米为主,麦、豆、玉米、山芋为辅。皖东地区居民,1949年前,饮食结构贫富家庭悬殊很大,穷苦人家主食以黍面、玉米面、山芋面为主,灾荒之年则以山芋干、秫秫、野茶、树皮充饥。富裕之家精米细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民生活有较大改善,主食均是米、面,外加一些粗杂粮。早晚餐稀饭、小菜,中餐干饭、熟菜。8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早晚餐增加大馍、面条。江淮地区的南部,居民的主食是大米,辅以其他杂粮。民国时期,贫苦家庭的饮食随季节而改变,如含山县一带,春季农忙时多食野菜饭、粥;夏收后,以水磨麦子“连麸捣”食用。农历七、八、九月多食籼米,十月以瓜菜、山芋为主食。俗语说,“镰刀上墙,家中断粮”。农历十一、十二月大多每日食两餐,多菜饭或菜粥,俗称“糠菜半年粮”。1949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春季时,以面粉制成大馍、粑粑、面汤、面条等食用。夏收后,以灿米和粳米混合磨制成粉粑粑食用。秋收后,以糯米磨成元宵面,或以糯米蒸熟阴干后成阴米子食用。每日用餐次数也随季节而定。和县一带,冬闲时日食两餐,农忙季节一般都日食四五餐,午后增加一餐的,谓之为“吃茶”。庐江县一带,农忙季节上下午各添一餐,谓之“夏茶”、“打尖”。农村习惯早晚餐食粥,中餐为饭。城镇居民早餐为汤饭或炒饭,部分老年人以茶点等替代早餐;中午吃干饭;晚餐为炒饭。沿江洲区有时早晚餐吃玉米糊。圩区人喜欢把七成糯米掺和三成灿米,用水浸泡,然后磨成粉状,蒸成团子,食时切成片,用油炒,放糖,香甜可口。太湖县一带,将米汤熬锅巴,称为“锅巴粥”,既节约又好吃。农村为节约粮食,在饭内拌山芋,用萝卜、白菜切碎拌饭,豇豆拌饭,玉米拌饭,美其名为“金玉良情”。稀饭也用大米拌各种杂粮和蔬菜做。

皖南地区的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山区百姓兼吃一部分杂粮。灿米出饭率高,农民喜吃;粳米柔软可口,易熟,城镇居民爱吃。徽州地区还有一种桃花米,香软可口,出饭率也高。皖南地区地形复杂,环境差异显著,主食的食用各地有不同的习俗。池州地区用玉米粉做粑,搞成糊,间或作餐用;大麦炒熟磨粉,称之为“焦面”。小麦粉做粑粑、疙瘩汤、打糊等。山芋一般切成块状与大米同煮粥或单独煮食。宁国县一带大麦比小麦早熟,旧时民间多种,俗谓“麦芒长,度春荒”。田地少或无田的深山区,居民以玉米为主,间以瓜薯充饥。山民打趣说:“手捧蓬苞芦?(玉米粑),脚踩栗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不少山民经常无米下锅,以南瓜、野菜度荒接新粮。泾县部分山区,以玉米、麦面、豆类掺菜煮粥,或做面条,或做饼团作主食。南陵县一带盛产米面,是农村的传统食品。皖南地区城镇居民早餐大多为大米稀饭。早点多是摊点供应的大馍、油条、包子、糍糕、烧麦、烤山芋等,品种比皖北地区多。中、晚餐均是干饭,晚餐时有些家庭还喝点酒。1949年前,农村的贫苦家庭农闲时一天两稀,农忙季节一天―干两稀,或从中餐粥中捞米闷饭,称之为“捞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居民为一日三餐,早餐是干饭,俗语云:“要饱早上饱,要好祖上好。”缺粮的山区,往往在饭上蒸山芋,或以玉米、高粱粉做粑,或在玉米粉糊中加山芋片。中餐随便,大多吃剩饭。农忙时,如劳动地段较远,或是伐木、扌采菜、造林,一般在上工时带点干粮,有米粉粑、煮山芋或焦麦粉多种。春节过后有米花糖、年糕、菜心粑等。晚餐有干有稀,干重活的吃干饭,有时喝点酒。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城镇居民及部分农村也偶尔吃面食,以调剂长期单一食用大米的习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