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丽江壁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丽江壁画

分类:【传统文化】

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白沙大宝积宫为中心,包括琉璃殿、大定阁、护法堂、束河大觉宫、大研镇皈依堂等处。白沙村琉璃殿的壁画时代最早约绘制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最迟不晚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宝积宫的壁画保存比较完整,规模最大,共有壁画12壁,最大的高2.07米,宽4.48米。壁画现存558个佛像。丽江壁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纳西族

*

丽江木氏土知府寺观壁画。其中有些原系木氏宫室。原有十余处,分布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大研镇及附近白沙、雪松、芝山、崖脚、束河、漾西等明清寺观内壁上;现存较好的仅有白沙大宝积宫、大定阁、琉璃殿和束河大觉宫等处, 以大宝积宫保存最为完整并最具代表性,共有壁画十二堵。主要创作于明洪武至万历(1368―1620)年间, 间有清初作品, 均系世守丽江的纳西族木氏土知府邀汉、藏、纳西、白等族画工陆续绘制。内容多为宗教题材,有印度式佛像, 喇嘛教密宗佛像,也有道教神碉等。部分已突破宗教题材的局限,如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木工、纺织、打铁、砍柴、乐舞等人物形象。工笔严谨,色彩富丽,造型准确,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风格。为研究古代纳西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丽江壁画

丽江壁画,是明清时代的寺庙壁画。分布在云南丽江一带的白沙、大研镇、束河、中海、漾西、雪嵩等地10多处明清佛寺及道观内壁上。现保存较好的有白沙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的大觉宫,其余均不复存。明洪武至万历200多年间,当地土司木氏广招汉、藏、纳西多民族画匠,制作了集禅宗、显宗、密教、道教于一体的丽江壁画。由于壁画产生于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而创作内容和风格都独树一帜。在题材上,佛教、道教、喇嘛教并存,甚至多种宗教题材出现于一个画面。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中原地区传统技法与藏画风格、东巴画风格的揉合。据传说和碑记所录,在参加壁画创作的画师中,有名可查的画师就有来自江南的汉族画师马肖仙、藏族喇嘛画工古宗古昌等,因此丽江壁画是汉、藏、白、纳西等族画家的共同杰作,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丽江壁画的中心是白沙的大宝积宫壁画,它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较高的一处壁画。有壁画12幅,现存有558个佛像,既有道教、佛教的神佛像,也有喇嘛教的密宗佛像,并有汉、藏文的款识。其中有一幅绘有100个神像的大画,中央为释迦牟尼的坐像,上列18尊者,两侧画道教佛像,下端正中画密宗三金刚,外侧画四大天王。此画把佛、道、喇嘛教的神像揉合于一,层次分明,用笔精细,线条流畅均匀,色彩鲜丽,是丽江壁画中的精彩杰作。另一保存较好的白沙大定阁壁画,共19幅,每幅画均为禅宗、密宗和道教、佛像相揉合,其中以观音、文殊、普贤、势至四幅最精美。用笔设色纯是汉画风格。画面人物的比例、构图、设色都与大宝积宫有别,属丽江壁画的晚期作品,作者多为纳西族画家。

丽江壁画的题材虽取自佛教、道教,但画工在制作中,突破了宗教题材的局限,反映了当时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种情况,如乐舞、屠猪、木作、纺织、钓鱼、打铁、砍柴,以及官吏、差役、罪犯、旅客等。另外,像奔驰的峻马、展翅的孔雀、盛开的牡丹、山茶,也都形态逼真,色彩鲜明。

明代纳西族丽江木氏土知府寺观壁画。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白沙雪松村、芝山、崖脚、漾西等明代木氏宫室和明清寺观内壁上。保存较好的有白沙大宝积宫、大定阁、琉璃殿、大觉宫等处。创作于明洪武至清初300余年间,丽江木氏土知府邀请汉、藏、纳西、白族画工陆续绘制而成。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有佛教佛像、喇嘛教密宗式佛像、道教神碉等诸种宗教绘画,儒、道、释杂糅,颇具特异风格。部分绘画内容已突破宗教题材的局限,写实描绘了纳西族社会的生产生活、娱乐场面等。笔法严谨,色彩富丽,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准确,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是研究我国壁画发展史和纳西族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