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义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义仓

分类:【传统文化】

隋代及其以后各地为防备荒年,按政府法令设置的民间公共粮仓。隋文帝五年(585年)在收获时向农民征粮积储,以备荒年放赈,此乃义仓之始。因义仓设在里社,又称“社仓”。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令州县置社仓,按户纳粟。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又置常平仓。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常平仓和义仓合二为一,称“常平义仓”。宋初除边郡外,又设常平仓和惠民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规定民户在夏秋两季之前,向官府的两仓借贷现钱和粮谷。元设常平仓和义仓。明设军储仓和预备仓。清初,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咸丰、同治年间,义仓渐废。

宋代各地用于荒年赈济的粮仓。建隆四年(963),诏令州县兴置,两税每石别收一斗,贮此仓以备凶歉。不久即废。仁宗庆历元年(1041)复设,令乡村上三等户税米二斗加纳一升,以实此仓。不久又罢。熙宁十年(1077),开封府所属各县复推行之,并逐步推向各地。规定两税每两石加收一斗,人户输税不及一斗者免于加收。元丰八年(1085)再度取消。绍圣元年(1094)又诏复置,输米如元丰旧法,所贮专用赈济,不准移用。南宋遵行不替。由于管理不善,所储或岁久陈腐不堪食用,或侵移借拨仅存虚额。一些地方甚至把义仓并入县仓,遂全为官吏移用。绍兴末,诏令义仓岁以三分之一出陈易新,并遣使核实,禁其移用。庆元二年(1196),诏由户部右曹专领义仓;属县义仓,由县令、丞亲自主管,每岁上报,以为考课内容之一,制度始略谨严。

历代政府为备荒赈恤,平抑粮价而设置的粮仓,称常平仓。后鼓励地方开办“义仓”,要求乡村基层政权,在收获时向民户征粮积储,以备荒年使用,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亦名“社仓”。清代明确规定在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粮食储备制度日趋完善。但有些地方政府只预留银两而无粮食储备,政府监察人员要经常查核。

有公田的大村落,常将所产粮食谷物,储藏于村中义仓,据清末民初的一些老人回忆,关中各县民间的义仓,多为普通圆顶房,俗称“蘑菇房”,容积相当今两间丈房大小; 粮谷来源有三: 一是公田出产,二是群众义捐,三是庙宇义捐存粮。这些粮谷主要用于鳏寡孤独户及因病、灾致贫的老弱残疾者。明清以来,有些权贵、商人在村落购地,产粮多由经纪人借贷,或将部分存入义仓,略表施舍之心。义仓之建,从隋代开始,为地方灾荒和赈灾取存方便,州府县及乡野各级竞相仿置粮仓。《隋书?长孙平传》: “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里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民国初年尚实行一段时间,后因战事频繁,官府横征暴敛,以致村村义仓自行毁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村落利用公共仓库储粮备战备荒,实行储备粮制度约计30年,被世俗称为 “救命粮”或 “救济粮”。由于土地统一归村落组成的行政村或生产队使用,公田也随之取消,不复存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