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义庄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义庄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社会风俗。由宗族中某富户或族人们献出一些田亩,收取其租谷来赡养本族的特别贫苦户,此种田亩称“义田”。后在义田内建住房,遂又扩展为庄园,故名。亦有地方官府拨给无主产业供兴办义庄的。义庄的产业属该族公有,通常由族长直接管理,或委任信得过的族人负责。最早出现的义庄,为宋代范仲淹独资兴办。

旧时封建家族公有田庄之一种。田庄之收入用于族中子弟办学、资助赴试应举以及济贫、施药等事。宋代王

之《渑水燕谈录》卷4《忠孝》:“范文正公……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封建时代大家族公有的田庄。为了加强宗法统治秩序, 一些士大夫、地主、商人购买或捐出一些田地,设立义庄。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义庄是北宋时范仲淹在苏州设立的范氏义庄。义庄上收取的田租,除用于祭祀外,还用于兴办学堂、资助族中子弟读书应举,培养本族士子、周济族中贫困孤寡者,如施给医药、衣食、丧葬用品等。义庄大多为本族族长把持,其中部分田租收入为其侵吞。土地改革时没收义庄,田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所有,义庄消失。

宋代官僚地主为赡养接济族中贫弱者而置办的一种田庄。宋仁宗时,范仲淹于苏州吴县、长洲县置田十余顷,以所得租米谘济自远祖以下各房宗族,谓之义庄。由族中各房挑选一名子弟掌管,逐步立定“规矩”。规定各房5岁以上男女,计口给白米,每天一升;冬衣每人一匹,5岁至10岁减半;族人嫁娶丧葬,则分等接济现钱。义庄的经济管理有相当独立性,即使尊长也不得“侵扰干预”,族人更不得借用、占据、租佃、典当其土地和财产。范氏义庄后来逐渐扩大,到南宋理宗时达3000多亩。范氏义庄也得到国家政权的保护,允许其子弟亲属违犯义庄规矩而本家伸诉时,由当地官府受理。范氏义庄设立之后,士大夫竞相仿效,义庄作为一种义举而遂渐盛行。北宋后期,国家用立法来鼓励官员置办义庄,规定文官太中大夫(从四品)、武臣观察使(正五品)以上官员,可占“永业田”十五顷,由官府发给“公据”,改注税籍,不许子孙分割典卖,只供祭祀和赡济族人。南宋义庄更是不断增多,义庄田产的用途逐步扩大到培养本族学子和赈济“疏族之贫者”,其名或称“义田”、“义屋”、“公堂田”等。以义庄为中心,各地官员还为本族举办“义学”、“义田塾”,聘请教师训教族里子弟;设置“义廪”,资助“仕进及贤裔贫者”;开辟“义冢”,以葬宗族的贫苦者。义庄是宋代封建家族组织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义庄是为接济同族人而设立的机构。义庄始创于北宋时的范仲淹,范是苏州吴县人,至今苏州还有范义庄的遗迹,地点在范庄前。因此苏州的义庄也最多,辛亥革命以后,已很少建义庄了。据民国《吴县志》记载:1933年苏州还有义庄49所。1986年苏州市统计义庄遗址尚有5所。义庄的最高首领为庄正和庄副,一切大事均由他们经手,下面是各房的房支长,主要负责本房内的事务,如呈报本族需要救济者的名额等。房支长下面是执事,负责各项具体事务,好像现在的出纳人员。在他们所有人之上的则是族长。义庄规定各房捐出一定的义米,供修祠、奖励勤奋学习的子弟和救济贫穷者、老弱病残者、守节者。并有奖惩制度,奖励办事认真的人,惩办虚报名额、营私舞弊者。并定期举办祭庄活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