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乌孜别克族婚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乌孜别克族婚姻

分类:【地域文化】

乌孜别克族的婚姻主要在本民族内部进行。但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通婚。按照习惯,姑表、姨表、堂兄妹之间均可通婚。严禁与非穆斯林通婚。

乌孜别克人的结婚过程是先由父母给儿子选择对象,然后托媒人去女家提亲。若女方家答应,男方便要向女方家送订婚礼(阿克力克),两家商定彩礼、婚礼费用,并宴请亲友,向介绍人送礼以示感谢。订婚若干天后,女方父母携礼回访男家。在这之后,男方父母去女方家商定婚礼吉日,做各种准备。乌孜别克人的婚礼是在女方家举行的,因此婚礼前男方家便将婚宴上所需的各种食品送到女方家,两家商定要邀请的客人。传统婚礼分四天举行:第一天举行婚礼,双方父母招待客人。上午,男宾到女家贺喜。下午,盛装的女客携礼前来贺喜。新郎的姐妹也来新娘家,她将从新娘家为其铺的一块白色长布(巴炎达孜)上走过。新娘则在女友们的陪伴下在邻居家歌舞。傍晚时分,由新郎的母亲、姐妹、诸女亲友组成的迎亲队伍和由新郎及其朋友们组成的迎亲队伍,分两路前往女家。恭候在大门口的新娘的母亲和亲友们请前一支迎亲队伍踏着“巴炎达孜”走到家里。“巴炎达孜”则被迎亲队伍中的某人收藏起来。主人端着避邪草绕客人一周,迎亲队伍中的一位妇女打开礼盒,将给新娘的服装、首饰交给新娘的母亲。新娘家盛宴款待来宾。宴后,年轻妇女在新娘的屋里唱“亚尔―亚尔”歌(婚礼歌)。稍后些时间第二支迎亲队伍才能到女家。年轻人们踏着“巴炎达孜”走进屋。“巴炎达孜”一瞬间便被争夺的年轻人们撕成碎块,以留作纪念。新娘家送新郎一套衣服,给新郎的朋友们每人送一块手帕,并盛宴款待。晚上,按伊斯兰教的规矩举行尼卡仪式:由阿訇诵读《古兰经》;询问男女双方是否愿意。在举行尼卡仪式前,媒人向双方母亲协商“讨休钱”。在尼卡仪式上要吃盐水浸过的馕,以示白头到老。尼卡仪式后,新娘换上男方家送来的礼服、罩上面纱,向母亲哭泣拥抱告别。在众女长辈和姐、嫂的陪伴下乘车前去婆家。新郎与同伴走在前面,新娘与众陪伴随后。邻里乡亲在路上拉起绳索,拦住去路,迎亲队伍则向拦路者赠送糖果、手帕等物。到婆家门口时,新郎将新娘从车上抱下来,让新娘绕火堆三周。到新房门口,新娘向公、婆和所有的家庭成员鞠躬致敬。礼毕,新娘踏着“巴炎达孜”步入新房。婆家为来宾每人盛一碗大米绿豆粥(亚日德克阿希)。妇女们高唱“亚尔―亚尔”歌,新郎闻声步入新房,由一老妇持镜,分别请新人照看,然后问他们是太阳还是月亮,新郎回答“月亮”,新娘则回答“太阳”。此时,由一对年老的结发夫妻在新床上稍躺一会儿,并向新婚夫妇致以良好祝愿。这时,新郎向人群抛撒硬币,趁人们捡硬币之时,将新娘抱上床,第一天的婚礼便至此结束,众客人告辞。此时仅留一老妇和若干女性,给新娘告诉诸多须知事项,承担此项工作的人叫“炎尕”。男方给“炎尕”礼品以酬谢。翌晨,女方家给新婚夫妇送来“伊孜格勒克”饭。家中举行联欢会(胡吉尔克派克)。当天下午,双方女亲友汇集男方家,主人盛宴款待。傍晚,揭面纱礼开始:新娘从帷帘中走出。她的面前是一块擀面布(苏甫),新娘的母亲往其女手上放三次面粉、三次抓饭,并将其女拥抱三次,以愿其女勤快。然后,由来自新娘娘家的一女亲友,揭开新娘的面纱,屋里一片欢腾。第三天和第四天,先后分别由新娘的父母和新郎的父母举行宴会(恰利拉尔),互相宴请,向新婚夫妇赠送各种礼品。至此,婚礼正式结束。乌孜别克族的婚礼过程中,有将婴儿放在新婚夫妇的膝上,并请他俩吃鸡蛋,以求多子多孙的习俗。现在,乌孜别克族的婚礼仪式已大大地简化了。

过去,在乌孜别克族中也有着根据伊斯兰教规定,可娶四个妻妾的现象。早婚现象和年龄悬殊的婚姻现象比较普遍。过去,乌孜别克族妇女无离婚自由;而丈夫只要说一个“塔拉克”(遗弃),便可形成离婚依据。而复婚必须举行宗教仪式。若丈夫说三个“塔拉克”,复婚手续则更加复杂。离异后的男子随时可以再娶,而女子须过一百天的“待候期”(即观察是否怀孕)方能改嫁。现在,随着青年男女在婚姻上获得自主,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上述现象也随之消失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7:59